•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院士發問:是什么制約了智能開采?

            2019-12-17 11:53: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是什么制約了智能開采?”12月中旬召開的“一帶一路”綠色礦山智能輸送裝備泰山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軋鋼機械設計專家黃慶學教授的這個問題引來了在座專家的思考。在當天的大會上,與黃慶學院士一同亮相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張以河以及主辦方泰安市政府、山東科技大學有關負責人。解決黃院士的疑問,在此大會上成立的“力博創新研究院”提供了部分答案。

            智能化礦山,是指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和全套礦山自動化設備等來提高礦山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動態實時監控,將礦山生產維持在最佳狀態和最優水平。而智能化的部分目的,則指向降低“死亡率”。

            “有人認為,煤礦智能化發展就是無人化發展。但煤礦智能化發展不是不需要人,而是讓煤炭工人更體面、更有尊嚴地工作,讓煤礦工人成為年輕人更喜愛的職業。”在黃慶學看來,制約智能開采主要有三方面問題:成套設備的穩定性、可靠性問題;智能化開采技術適應性問題;智能化開采觀念、思想、管理模式有待于提高問題。

            黃慶學院士的問題,引起王國法院士的“共鳴”。在后者的發言中認為:我國煤礦智能化尚處于初級階段,研發滯后于需求;智能化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缺失、技術裝備保障不足;研發平臺不健全、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

            隨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王國法院士以智能化觀念為例,認為目前對智能化的偏見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濫用智能化概念,一些煤礦技術成果鑒定,不管是否和智能化相關,都要冠以“智能化”,這引起人們反感;另一種是以僵化、苛刻的思維看待煤礦的智能化,全面否定煤礦智能化的進步。

            “感知、決策、執行是智能化的三個基本要素。”他認為,煤礦智能化是指煤礦開拓設計、地測、采掘、運輸、洗選、安全保障、生產管理等主要系統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與自執行的基本能力,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另外,智能化標準不統一,“各說各話”;成套設備如何在提升穩定性、可靠性上更進一步;煤礦如何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等等,都是院士專家們強調的問題。

            作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王國法院士還向與會者展示了5G在煤礦的應用場景:比如“5G+定位導航”,可以融合5G 基站與定位基站;云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可實現煤礦虛擬開采;井下遠程協同運維,專家端可通過手機、雙目智能眼鏡等實時查看遠程單目眼睛端采集的音視頻并進行遠程作業。

            解答“是什么制約了智能開采”這一問題,無論是黃慶學院士,還是王國法院士,都對剛剛成立的“力博創新研究院”抱有期待。

            記者了解到,這個研究院主要聚焦“綠色礦山智能輸送裝備及其核心零部件”領域的科技需求,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研發服務和技術轉化,值得注意的是它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世界 500 強企業、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通過體制機制捆綁在一起,成為“合伙人”,以市場化手段解答黃慶學院士之問。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