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知新覺)

            2019-12-17 09:10: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民生持續改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必將有力提升我國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我國公共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公共服務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公共服務供給總體上仍然不足,布局結構還不盡合理。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更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過程、完善服務體系,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需求更加匹配,讓公共服務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服務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流動性日益增強,傳統的立足于屬地管理的公共服務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情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需要強調協調發展、有序對接和一體化布局。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此,要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通過打造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相互協作的多元供給格局,實現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整體優化。應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使各地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有序對接。

              創新體制機制。公共服務涉及諸多主體和環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應尊重和保障群眾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提供公共服務前開展需求調查研究,摸清需求、精準施策,使服務與需求更匹配。在明確不同公共服務主體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還應構建質量監督與控制機制,加強對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監督和控制,依據群眾需求滿足狀況和滿意程度科學評價公共服務效果,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加強科技支撐。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比如,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我們可以暢通溝通渠道,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新形勢下,相關部門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推進信息管理平臺建設,進一步暢通公共服務供需交流渠道,推動公共服務數據互聯共享,完善公共服務資源調配機制,加強公共服務的質量控制和效果評價。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相關信息、細分群眾需求、探測需求熱點,準確把握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可以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加強智慧社區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多更貼心的智能化公共服務。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分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師范大學中國人才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7日 09 版)

            (責編:莊紅韜、畢磊)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