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南水北調5年:供北京城區73.3%用水 I類水質升至82.2%

            2019-12-13 10:00:29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南水北調5年來 首都解了渴

            水上清漂隊在丹江口水庫清理巡邏水上清漂隊在丹江口水庫清理巡邏

             水質監測人員從六米多的深度,取出可直接飲用的“丹江水” 水質監測人員從六米多的深度,取出可直接飲用的“丹江水”

              在昨天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指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年來效益顯著,改變了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改善了供水水質,使北京城區73.3%用上了南水。

              同一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市扶貧支援辦召開南水北調通水五周年新聞發布會。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光明表示,五年來,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超過52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首都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狀況。

              北調成果

              本市收水52億立方米?解決北京城區73.3%用水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光明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北京市水務局在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同時利用調蓄工程向大中型水庫存水,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并向密懷順等地下水源地和城市河湖補水。

              35億立方米用于自來水廠供水

              超過52億立方米的進京江水中,有35億立方米用于自來水廠供水,解決了北京城區73.3%的用水。目前,北京市使用南水北調水的水廠有9座(分別為第九水廠、第三水廠、309水廠、田村山水廠、郭公莊水廠、城子水廠、長辛店水廠和通州水廠,以及今夏投入運行的第十水廠),占城區供水總量的七成,供水范圍基本覆蓋中心城區以及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部分區域,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人,市民普遍反映自來水水堿減少、口感變好。

              同時,除優先滿足居民用水需求外,向密云、懷柔、大寧、十三陵等本地大中型水庫存蓄江水6億立方米。江水進京后,一方面替代密云水庫向自來水廠供水,一方面通過新建的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輸送南水至密云水庫,有效促進了密云水庫蓄水量節節攀升,水面不斷擴大。2019年夏天密云水庫蓄水量達到26.8億立方米。

              此外,還對本市有條件的地下水源地開展了試驗性補水,累計向密懷順等水源地回補地下水4.15億立方米,有效促進了地下水資源的涵養。

              從2016年開始,北京平原地區地下水水位連續四年止降回升,今年11月底北京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2.9米,與江水進京前相比地下水位回升2.76米。

              讓更多的市民喝上優質的南水

              劉光明透露,到2020年,本市要用足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來水,進一步完善南水北調“喝、存、補”供水工程體系,推動京津冀區域河湖水系(水利工程)互聯互通,每年可利用外調水12億立方米以上。

              而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喝上優質的南水,按市政府統籌安排,正在積極推進大興支線、河西支線等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第三階段建設任務,可進一步增加石景山、大興、豐臺河西地區及門頭溝新城的水源保障,并開辟南水進京的第二條通道。同時,日供水能18萬立方米的黃村水廠、15萬立方米的良鄉水廠即將建成通水;亦莊水廠、石景山水廠、大興國際機場水廠、豐臺河西二和三水廠、溫泉水廠等新水廠建設進度也在全面推進中,這些新水廠基本以“南水”為水源,將來會有更多市民都能喝上千里之外的南來之水。

              據悉,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中明確的“用足中線、開辟東線、打通西部應急通道、加強北部水源保護”的外調水工作思路,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后續規劃將以做足節水、用足中水、立足客水補充為前提,以水源保障和供水安全為核心,最終實現除延慶區外其他15區均可用上南水。

              水源區農特產品在京銷售超億元

              市扶貧支援辦副主任孫占生指出,今年以來,水源區農特產品在京銷售超過1億元,500余種特色農產品走進北京市民的餐桌。

              據了解,2013年初,國務院部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建立水源區與受水區互助合作機制,明確北京市與河南、湖北兩省水源區建立協作關系。

              據統計,調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陽,南陽在庫區及其周邊縣區重點培育獼猴桃、食用菌、薄殼核桃、金銀花、軟籽石榴等生態經濟產業,推廣生物有機肥和低毒無毒農藥,大力建設環庫生態隔離帶和干渠兩側生態廊道。與此同時,自2014年開展對口協作工作以來,市區安排資金32億元,實施項目900多個,雙方互派掛職干部320多人次,培訓干部人才10000余人次,重點在水質保護、精準扶貧、產業轉型、民生事業、交流合作等領域支持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北京16區與河南、湖北兩省水源區16個縣市區扎實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今年以來,水源區農特產品在京銷售超過1億元,500余種特色農產品走進北京市民的餐桌。最近,首農集團與水源區特色農產品銷售企業簽約,期望讓首都人民分享到更多水源區綠色生態產品。12月1日,北京通往南陽的高鐵開通,借助便利的交通,積極組織首都市民到美麗的庫區旅游消費,感恩回饋水源區人民。

              據悉,市南水北調對口協作通過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生態等協作,助推5萬多名貧困人口脫貧;促進民生改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文/本報記者??解麗

              南水水源

              探訪水源涵養地?生態經濟發展路

              2014年12月12日,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閘門開啟,一渠丹江水傾瀉而出,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一路北上,跨越1432公里抵達首都北京。對南陽來說,實現水質保護和經濟發展互融互促,助推綠色發展保民生是永恒主題。

              日前,北青報記者走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探訪當地農業轉型升級及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打造生態農作物脫貧

              南陽市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在保護水源的使命下,淅川縣致力于打造“水源”“林海”“果鄉”“藥庫”等特色生態品牌,初步探索出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脫貧模式。此前,淅川縣張河村是當地著名的辣椒村,為了保護水源水質,張河村放棄辣椒等對生態不利的農作物,改種更生態環保的石榴。如今,這里成為著名的軟籽石榴基地,環保的同時還實現了農村增收。

              內鄉縣灌張村則因地制宜,發展藥材產業。在內鄉縣灌張村的一處大型溫室內,北青報記者現場看到,一株株種苗次第排開,這里種植著200萬株的“仙草”金釵石斛。除了“仙草”石斛,內鄉縣還確定并推廣了構樹產業扶貧工程,選擇默河河道非行水區域作為種植實驗區,種植區域途經沿線的4個鄉鎮17個貧困村。藥材采摘旺季,優先雇傭貧苦戶,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發展“空中農業”

              “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三門峽市盧氏縣擁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澗溪2400余條,縣域西南部由北向南的老灌河、淇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的水源涵養區。

              在沙河鄉楊家村李家莊村民組的一蜂養殖示范基地,山谷兩邊樹林間布滿了蜂箱。“這個現代化蜂場代替了原來的土窯養蜂,方便了管理、提高了產量,同時在周邊發展種植玉露香梨、油菜、中藥材等蜜源植物,每年可帶動2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沙河鄉人民政府副鄉長劉江華向北青報記者介紹。

              “養蜂業被譽為‘空中農業’,養蜂不占耕地、不污染環境,又可為農作物授粉,是保護水源最適合的產業之一。利用南水北調對口協作資金,目前盧氏縣已經向群眾發放2萬多個蜂箱,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盧氏縣工商聯合會工作人員黃松波說。

              開發精品旅游資源

              綠色發展也帶來旅游業的興旺。在三門峽市盧氏縣文峪鄉廟溝村北京援建項目“紅石谷·櫻桃溝景區”,即使在冬季,也能看到一座座干凈整潔的“農家樂”小院掩映于綠樹翠竹之中,順山谷流下的溪水清澈見底。“榆錢人家”農家賓館的主人劉春麗介紹,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櫻桃產業、整頓鄉村環境,讓村子變成了景區。目前,盧氏豫西大峽谷、雙龍灣、紅石谷等山水景觀群,已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精品旅游資源,盧氏因此被譽為“中原綠寶石”“豫西后花園”。

              欒川是洛陽市唯一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欒川縣叫河鎮是南水北調京豫對口協作單位,在雙方協作下,建設了欒川縣叫河鎮中心幼兒園、陶灣鎮西溝村昌平小鎮等重點發展項目。總投資5126萬元,使用對口協作資金3000萬元的昌平小鎮,是京豫對口協作的結晶。昌平旅游特色小鎮通過改造原有村落風貌、引進節事賽事活動等,現已成為欒川旅游轉型升級的亮點、國內知名的山地運動休閑特色小鎮。

              I類水質升至82.2%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市扶貧支援辦召開的南水北調通水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來自河南省南陽市、湖北省十堰市的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南水水源地的保護情況。

              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副市長孫昊哲指出,?2014年12月12日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總干渠已安全運行五年,累計供水超過258億立方米,沿線20多座大中型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萬人,間接受益人口達1億人以上。長期監測的數據顯示,匯入丹江口水庫的漢江、丹江、灌河、淇河等4條河流(三條河流在南陽市界內匯入丹江口水庫)水質均穩定達到或者優于國家地表水Ⅱ類以上標準。而最新的數據顯示,從渠首閘門處流入干渠的I類水質比重已經從5年前的21.6%提升至當前的82.2%,增幅超過六成。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轄區88.1%的版圖為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大壩坐落境內,被稱為“華北水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以來,十堰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對禁養區內179家養殖場(小區)關閉或搬遷。對丹江大壩庫區、太極湖核心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點水域網箱養殖實施全面清理,累計清理網箱18萬只。拒批和關停有環境風險的重大項目500多個,取締“十小”企業329家。文并攝/本報記者??張香梅??胡莎

            責任編輯:程立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