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利部:為北方增加近300億立方米水資源
12月12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指出,以2016年至2018年全國萬元GDP平均需水量73.6立方米來估算,南水北調為北方增加近300億立方米水資源,可以為受水區約4萬億元GDP的增長提供優質水資源的支撐。
旱情沒旱災
南水北調功不可沒
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蔣旭光指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年來效益顯著,改變了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改善了供水水質,使北京城區73.3%用上了南水。
蔣旭光介紹,除北京外,天津市14個行政區全部用上了漢江水;河南受水區城市的59個縣區全部受益,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比如鄭州,這些城市的南水北調用水量在80%以上;河北的邯鄲、石家莊沿線城市及滄州、衡水等市90多個縣區受益,江蘇形成了雙線輸水的格局,受水區供水保證率提高了20%至30%,提升了蘇中蘇北地區防洪排澇抗旱能力。
蔣旭光指出,今年江蘇、安徽、江西都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但是通過南水北調工程與其他相關工程共同輸水,大大緩解了旱情,有旱情沒旱災,這和南水北調的貢獻密不可分。
山東已經形成了“T”字形的骨干水網格局,南北一條、往東一條,往東就是往青島、煙臺、威海、淄博,成為膠東半島的供水大動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有效地保證了黃淮河平原城市的供水保證率,確保這些城市的供水安全。
通水五年來,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干線供水水質穩定在II類標準及以上,中線干線輸水的過程中80%以上水量是I類水,東線工程穩定在III類標準。河北黑龍港地區,主要在滄州、衡水、邯鄲、邢臺包括石家莊的一部分,有500多萬群眾告別了長期引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歷史。
蔣旭光還提到,以2016年至2018年全國萬元GDP平均需水量73.6立方米來估算,南水北調為北方增加近300億立方米水資源,可以為受水區約4萬億元GDP的增長提供優質水資源的支撐。“南水北調的綜合效益非常巨大”。
年底須完成
東線二期工程規劃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石春先在回答記者關于“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有何新進展”問題時表示,到今年年底必須完成東線二期工程規劃、引江補漢工程規劃,中線干線調蓄水庫的布局方案。
石春先指出,2002年國家批復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明確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即“四橫三縱”,“四橫”指的是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條河流,“三縱”指的是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這三條調水線路要分期實施,比如東線要分三期,中線分兩期,西線分三期。現在這三條線路,東、中線的一期工程已建成且發揮了效益,西線工程還在論證。
石春先介紹,東線要強力推進東線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東線工程主要是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增加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還要擴大向山東和安徽供水。現在初步方案是想把抽江水的規模,由一期工程的500個流量擴大到870個流量,抽江的水量從一期87.7億方提高到165億方。現在規劃的線路長度是1785公里,要新建25座泵站,新增裝機71.8萬千瓦。
中線將實施引江補漢工程,這也是總體規劃中明確的中線二期的后續水源。現在通過從長江向漢江調水,一方面可以增加向北的調水水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保障漢江中下游的生態用水。
經過比選,近期水利部規劃實施從湖北的香溪河取水,自流引水到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大壩下面,現在的初步規劃大概是200個流量,正在根據調水的需求進行論證,年調水量大概是40億左右。
此外,實施干線調蓄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長1400多公里,現在還沒有調蓄水庫,這樣將來運行中的一些風險或者將來工程的檢修都可能帶來斷水風險,為了提高保證率,為了工程能及時檢修,水利部現正在謀劃一些沿線調蓄水庫。
(責任編輯:DF52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