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統一管控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會同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規劃管理版)》,昨天啟動試行工作,時間為1年。《導則》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統一管控,包括建筑空間、濱水空間、街道空間、綠色空間和地下空間5個分篇,還推出“特定地區篇”,聚焦老城區等特定地區。
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統一管控
《規劃管理版導則》是城市副中心“街區控規+深化方案+設計導則”規劃編制和管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發布的《規劃管理版導則》將副中心155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統一整體進行管控。通過建筑空間、濱水空間、街道空間、綠色空間和地下空間5個分篇,建立起涵蓋地上和地下、城市規劃和建設實施的全方位空間管控體系。
其中,建筑空間篇導則深化落實了格局肌理、高度輪廓、建筑風貌的相關要求,重點圍繞建筑色彩、屋頂立面、綠色設計、建筑附屬設施等要素提出設計管控要求,保證整體城市空間環境的協調統一。例如,注重建筑高度協調,提出了地塊之間高度變化相協調、采用跌落式建筑形式實現高層和低層的平緩過渡等管控引導要求,重點管控一帶一軸兩側天際線,塑造協調有序的城市色彩,營造尺度宜人的開放式街區和連續的街道界面等。
濱水空間篇導則依托副中心多河富水的生態本底,在保障城市防洪防澇安全的基礎上,從賞景、親水、活力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導要求,提升生活游憩、商務休閑、旅游觀賞、自然郊野、歷史文化五類濱水空間的公共活力。例如,鼓勵濱水慢行活動,建設連續貫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車道,加強河道兩岸慢行系統聯系,合理設置通向濱水空間的慢行通道,方便人們觀賞水、親近水、享受水。
街道空間篇導則深化落實了小街區、密路網、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區、魅力城市公共空間的要求。導則明確提出提倡步行、自行車優先,保障安全舒適的步行、自行車出行環境,同時為方便行人過街,應縮短過街距離,增加街角公共空間,縮小道路交叉口機動車轉彎半徑。
綠色空間篇按照藍綠交織、森林城市的要求,著力解決綠色空間總量不足、不成體系、品質不高、利用低效等問題,構建城市級、社區級兩級十類的綠色空間網絡。按照導則,應充分利用城市建設邊角地及小型開放空間建設小微綠地,逐步實現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讓人們可以便捷地到達公共綠色空間,提升綠色空間的可達性。
增補行政辦公區等導則內容
除了5大分篇內容,《規劃管理版導則》還推出“特定地區篇”,聚焦老城區等特定地區。
結合副中心老城區城市雙修中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風貌環境提升等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副中心老城區特定地區篇規劃設計導則,聚焦58.5平方公里老城區范圍,重點圍繞建筑第五立面、建筑外墻、立面以及背街小巷、景觀大道等要素,為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提供支撐引導,有效提升老城區城市品質。
建筑第五立面,即屋頂面。導則提出,老城區第五立面按照重點坡屋頂區、坡頂協調區、現代風貌區進行控制,并對屋頂色彩提出控制要求。更新改造的方式包括屋頂平改坡、平屋頂綠化、屋頂鋪裝提升等。下一步,市規自委還將根據規劃實施和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逐步增補更新行政辦公區、張家灣設計小鎮、文化旅游區等特定地區的規劃設計導則內容。
導則根據城市體檢評估等優化
據介紹,導則建立了容錯修正機制,專門設置了修正記錄章節,根據城市體檢評估分析和使用者反饋意見,定期優化修改導則中的不完善內容,不斷提高科學性。
據介紹,目前,《規劃管理版導則》已逐步應用于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試行期間,市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將不斷吸納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建議,并組建導則責任規劃師團隊,進一步優化完善導則成果,不斷提高對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精細化管控作用。
(責任編輯:DF52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