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趙竹青)12月10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分七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首都機場、大興機場、雁棲湖,安徽涇縣,廣東陽春市,山東菏澤等多個地區的正射影像圖、立體核線影像、數字表面模型產品等。
記者在發布現場看到,0.65米分辨率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真彩色融合影像中,航站樓和機場跑道等色彩自然,機場跑道標志線以及汽車等均能清晰識別。
首批影像成果圖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地物類型、目標關注度和主要用戶部門測試需求等因素,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立體感強,體現了高分七號衛星特有的立體測繪性能。
高分七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也是民用測圖精度最高的衛星,衛星不僅能獲取平面影像,還可形成立體像,在激光測高數據的支持下,實現我國民用1:10000比例尺高精度衛星立體測圖,滿足測繪、住建、統計、交通等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對高精度立體測繪數據的迫切需求。
11月3日成功發射后,高分七號衛星主要載荷于11月5日在軌開機工作下傳數據,已獲取14000余景衛星影像數據。目前,衛星處于在軌測試階段,從初步測試結果來看,衛星能夠達到設計指標,平面精度可優于5米,高程精度有望達到1.5米,能夠高效繪制地面1:10000地形模型。
經過9年研制建設,高分專項工程初步構建起了我國穩定運行的高分衛星遙感系統,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時空協調的對地觀測能力。我國低軌遙感衛星分辨率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分辨率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已基本形成涵蓋不同空間分辨率、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分數據體系,與其他衛星遙感數據相配合,為高分遙感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隨著高分專項天基系統的建設,國內進口衛星遙感數據已有近80%被高分專項數據替代,超過高分專項實施方案中替代率達60%的目標。高分專項實施前,僅有國土、林業、測繪等8個行業、北京等少數幾個區域開展遙感衛星應用,現在高分專項數據已在20個行業、31個區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相關部門主體業務重要的手段,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
同時,“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發布了103項數據應用標準,頒布了數據應用管理辦法,制定了應急觀測機制,編制了2017、2018、2019中國高分國家報告,本次發布會又發布了《高分數據應用共性產品3級(光學幾何)分級標準》。通過搭平臺、定標準、建體系、促聯盟等“十要素”建設,進行空間信息全產業鏈布局,不斷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國際交流合作、國家重大戰略等新常態需要。通過設立以高分專項成果為基礎的衛星產業基金,有力促進了衛星遙感的產業化發展。
國際合作方面,高分專項已成為中國國家航天局在衛星遙感領域進行雙邊、多邊合作的重要抓手,促進了中俄、中巴(西)、中埃(及)、中印(度)等合作協議、大綱、諒解備忘錄的簽訂和實施,為開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金磚五國星座計劃、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多任務小衛星星座等論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2018年“中國航天日”期間,《高分五號衛星數據應用的國際合作計劃》發布。今年11月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首次面向國際社會免費開放高分一號、高分六號兩顆衛星的16米全球數據并發布數據政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國家航天局表示,后續,高分專項將牢牢把握 “天眼工程”、“創新工程”、“應用工程”、“民生工程”的戰略定位,把工作重心進一步聚焦到應用上,深挖專項潛力,大力推廣成果應用,不斷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專項應用效能和創新引領作用,為保障“一帶一路”“數字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設航天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首批影像產品在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的組織領導下,由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聯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遙感中心、國家統計局、交通部等單位聯合制作。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