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躍升!向浩瀚星空(70年,共同走過)

            2019-12-06 09:24: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工程,從北斗組網到嫦娥探月工程,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對于奮斗在一線的航天人來說,每一次火箭成功發射,都離不開他們前赴后繼的堅守。

              劉紀原

              強國之需?我輩之責

              “國家需要,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自覺選擇。”對于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專家劉紀原來說,這也是他幾十年來堅守航天工作的原因。

              1960年,劉紀原學成回國。雖然年輕的他更喜歡汽車專業,但為國家需要而學的使命感讓他走進了祖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的大門,就職于國防部五院二分院。

              劉紀原回憶,當年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的研制生產需要3800多種原材料和元器件,但技術和材料都短缺。

              “怎么辦?只能依靠自己!”劉紀原說,“永定路上的4棟科研樓,燈一直亮到夜里12點,政工干部‘攆人’,我們才肯回去睡覺。”

              由于科研條件有限,劉紀原有次需要從另一個研究所借測試控制系統用的儀器設備:“我們3個人到幾十公里外的南苑,借了設備后就把衣服脫下來包好,再回去時已經沒有公交車,就半夜抱著設備走回了永定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東風一號”的發射試驗在茫茫戈壁灘上進行。劉紀原回憶,拿倆饅頭、帶一壺水,再裝點咸菜就走了,“一去一天,回來滿身都是土”。

              對于每一個研制、發射的關鍵時間節點,劉紀原都如數家珍。記者驚訝于86歲老人的記憶力,劉紀原卻掏出一張寫滿字的紙:“我怕記不清楚,昨晚特意查閱了筆記。”

              上世紀80年代末,劉紀原決策并領導開發了大型運載火箭,讓中國航天正式打入“國際市場”;1992年至1999年,他擔任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長征二號F火箭的研制過程中,他督促解決了逃逸救生裝置整流罩超重難題。

              劉紀原感慨,如今年輕的科研人員應當保持危機意識,不能忘記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還想在新時代做點航天事業發展與應用方面的課題研究。”

              雷英俊

              自豪滿足?無可比擬

              雷英俊,今年35歲,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主任設計師,如今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多項航天器電源系統課題。

              作為嫦娥四號研發團隊的年輕一員,雷英俊仍然記得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落月那天,自己跌宕起伏的心情,“早晨四五點鐘就到崗,心里很忐忑。”著陸器平穩落月的那一刻,他揪著的心放下了一半。22時22分,“玉兔二號”巡視器踏上月球的土地,心才徹底放下來。

              這是雷英俊第一次作為總體電路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參與型號研制、發射實施的全過程,“大學剛畢業,就參與了嫦娥三號的部分研發工作,還第一次看到衛星實物。”

              雷英俊的工作是為航天器的供配電系統進行總體設計,這是個細致活。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高標準、高安全、高可靠――這也是航天人最基本的要求。

              老一輩航天人的嚴謹細致給雷英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身邊有一位返聘的老專家,今年78歲。衛星研制過程中有大量的文字性報告,打印出來少則幾十頁,多則上百頁,他都會一絲不茍地做批注、提意見,經常手寫10多頁A4紙。”雷英俊說,有一次涉及的設備較多,打印出來的報告有一尺多高,這位老專家的意見就足足寫了幾十頁。

              有傳承也有創新。深空探測中,重量苛刻約束下的復雜任務供配電需求是個難題。雷英俊分析研究,提出了深空探測器電源系統能源共用方法以及新型的能源配置方案。這個方案還解決了月夜時溫度采集器的可靠供電難題,實現了我國首次月夜溫度測量。

              “跟同學們相比,有的人收入高,有的人工作輕松,但這份工作帶給我的自豪感、滿足感、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雷英俊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6日 12 版)

            (責編:曹昆)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