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晚,“科學?文明”系列學術講座的第三講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作為定位于探討科技創新土壤、科學文化發展深度觀點的系列講座,此次邀請到我國著名科技史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揚宗教授,作題為《中國院士制度及相關問題探討》的報告。
科技史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揚宗教授
王揚宗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院士制度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觀點認為我國模仿甚至照搬了蘇聯“先進經驗”,然而事實上,我國的學部委員及院士制度有著濃厚的地域和時代色彩,經歷了很多曲折,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正式確立。近20年來,隨著在外籍院士制度、提名渠道改革、院士退休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我國院士制度也得到了補充和完善。王揚宗教授還分析了院士稱號的性質、院士隱形權力、院士國際化等方面的問題,指出院士制度對于國家科技體制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必要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科學?文明”系列學術講座由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策劃并推出,自10月22日首講開講以來,目前已推出三講,每場報告內容精彩、聽眾爆滿,現場氣氛熱烈,形成了良好的學術討論氛圍。最為重要的是,該系列講座的主講人均為業內一流知名學者,報告內容均關注當下熱點,從科技史角度出發剖析當代科技現狀,為科技創新、科學文化把脈,激發人們對未來科學發展的深層思考。
系列講座首講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重磅開講,他的報告題目為《科學與文明之問》。韓啟德院士在報告中圍繞科學與文明的互生關系,提出十二個令人振聾發聵的問題,并逐一展開分析,如“人類社會能夠控制科技發展的方向嗎?”、“當前推動中國科技發展最關鍵的環節在哪里?”等等。這些問題均為當前我國實現科技創新大突破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是科技發展的時代之問、根本之問。
活動現場
第二講報告人為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系系主任,科學史專家吳國盛教授,他的報告題目為《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吳國盛教授指出古希臘科學不是一個歷史概念,而是科學的一種類型,是純粹的、形式的、推理的、論證的、非功利的、無用的。古希臘科學在自然觀和社會秩序等方面,與中國傳統有所區別。
“科學?文明”系列學術講座的主要舉辦方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是北京大學基于多年科技史和醫學史研究于2018年新創設的系。該系誕生之初就凝聚了國內重量級的學術力量,并秉承北大優秀學術傳統,開展有特色的、有時代特點的科技史教學與研究。
據悉,“科學?文明”系列學術講座今年還有兩講,主講人分別為國際著名科技史專家、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薛鳳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他們的報告題目分別為《Materials and Science:How the 13th Century Changed China》和《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封神背后的商業化操作》。之后,此系列講座將作為每學期定期舉辦的活動,持續打造為國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責編:趙竹青、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