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LAMOST立大功!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質量恒星級黑洞 或改寫恒星演化理論

            2019-11-28 10:15:07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 蔡琳)11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恒星級黑洞LB-1,并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近70倍太陽質量的超大恒星級黑洞遠遠超過了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或將改寫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

            LAMOST立大功!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質量恒星級黑洞 或改寫恒星演化理論

            LB-1的藝術想象圖(喻京川繪)

              該成果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發現,并于28日凌晨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黑洞之王”或挑戰恒星演化理論

              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的神秘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天文學家根據黑洞質量的不同,將黑洞分為恒星級黑洞(100倍太陽質量以下)、中等質量黑洞(100-10倍萬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10倍萬太陽質量以上)。

              恒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是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居民”。一顆恒星演化到最后如果剩下的質量太多(大于3倍太陽質量),就會在巨大引力作用下持續塌縮,最終形成黑洞。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劉繼峰介紹,根據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在太陽金屬豐度下,最大只能形成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而現在,研究團隊卻在太陽金屬豐度環境下發現了一顆近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LB-1黑洞的質量已經進入了現有恒星演化理論的‘禁區’,這可能意味著有關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論將被迫改寫,或者某種黑洞形成機制此前被忽視。”劉繼峰表示。

              LIGO臺長大衛·雷茨表示,“這一非凡的成果,將與過去四年里LIGO及Virgo探測到的雙黑洞并合事件一起,推動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復興”。

              LAMOST功不可沒,為尋找黑洞再添一法

              劉繼峰介紹,科學家們通過識別黑洞吸積伴星氣體所發出的X射線來尋找黑洞,在過去的50年里,用這種方法發現了約20顆黑洞,質量在3~20倍太陽質量之間。“按照理論預測,銀河系中應該有上億顆恒星級黑洞,但在黑洞雙星系統中,能夠發出X射線輻射的只占一小部分”。

            LAMOST立大功!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質量恒星級黑洞 或改寫恒星演化理論

            LB-1和引力波并合事件、X射線方法發現的黑洞的質量分布

              找到新的方法,發現數量巨大、沒有X射線輻射的黑洞,成了天文學界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劉繼峰介紹,2016年秋季開始,研究團隊利用LAMOST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恒星。結果發現,在一個X射線輻射寧靜的雙星系統(LB-1)中,一顆8倍太陽質量的藍色恒星,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著周期性運動。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征表明,那個“看不見的天體”極有可能是一顆黑洞。

              研究人員隨即進行了“確認”:他們通過西班牙10.4米口徑加納利大望遠鏡和美國10米口徑凱克望遠鏡,進一步確認了LB-1的光譜性質,計算出該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70倍。

              劉繼峰表示,如果利用一架普通四米口徑望遠鏡來尋找這樣一顆黑洞,同樣的幾率下,則需要40年的時間——這充分體現出LAMOST超高的觀測效率。 “LB-1的發現標志著利用LAMOST巡天優勢搜尋黑洞新時代的到來”。

              據了解,LAMOST擁有4000根光纖,一次能觀測近4000個天體。2019年3月,LAMOST公開發布了1125萬條光譜,成為全球首個突破千萬的光譜巡天項目,被天文學家譽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譜之王”。在此次黑洞發現過程中,LAMOST共為這項研究做了26次觀測,累積曝光時間約40個小時。

              為了紀念LAMOST在發現這顆巨大恒星級黑洞上做出的貢獻,天文學家給這個包含黑洞的雙星系統命名為LB-1。

              還有另外的可能:三體系統中的雙黑洞

              近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大超出了當前理論模型的演化結果,還有別的可能嗎?

              劉繼峰表示,另一種可能性,LB-1中的黑洞或許不是由一顆恒星坍縮形成的。他解釋,LB-1可能最初是一個三體系統,觀測到的B型星位于最外軌道,是質量最小的組成部分,而現在的黑洞是由最初內部的雙星形成的雙黑洞并合而成。

              按照研究團隊的猜想,甚至LB-1的主星目前可能仍然為兩個黑洞,它們彼此繞轉形成一個雙星,而觀測到的B型星是第三伴星。“在這種情形下,該系統將是黑洞并合事件的絕佳候選體,并為研究三體系統中雙黑洞形成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實驗室。”劉繼峰補充說。

              據了解,此次發現是基于LAMOST(中國興隆)、加納利大望遠鏡(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凱克望遠鏡(美國夏威夷)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美國)的觀測數據完成的。本研究共包括55位作者,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波蘭和荷蘭7個國家28家單位。

            [ 責編:武玥彤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