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評論:遏制“以房養老”騙局關鍵要完善養老服務

            2019-11-28 08:05: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遏制“以房養老”騙局關鍵要完善養老服務

              萬周?

              楊老太太經人介紹,與一家號稱主營養老相關項目的投資管理公司簽訂資產養老服務合同,公司將楊老太太的房子作為抵押,向第三方借款327萬元,公司每月向楊老太太支付16350元養老金,并代楊老太太向出借人償還利息。該公司在支付幾個月養老金、代付部分借款利息后停止了支付、代付,出借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楊老太太償還借款并實現對房屋的抵押權。(11月27日《經濟參考報》)

              楊老太太陷入的“以房養老”騙局,在近年來類似案件中頗具典型性。“以房養老”制度設計的初衷,旨在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如果把關得當,該制度確能有利于保證老有所養和增加投資管理公司的營收利潤。

              然而,養老服務的巨大市場蛋糕,也讓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利用“以房養老”幌子行騙的商機。現實中,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的幌子,極盡所能地念起詐騙歪經,以至于不少老人的房產在所謂合法的合同掩蓋下,成為他人的囊中之物,最終導致老人老無所依。

              客觀而言,一些老人成為“以房養老”騙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當”就能解釋的,而是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原因。一者,“以房養老”騙局具有隱秘性,特別是合同表面上的合法合規,最容易讓成長于物質不夠豐富年代的老人,在怕給子女增加負擔的擔憂下,對其深信不疑。如果政府的監管不能到位,那么騙子就更有空子可鉆。

              二者,不少老人缺乏與時俱進的防騙經驗,僅憑過去的人生經驗難以游刃有余地應對詐騙伎倆,加上多數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在沒有子女的提醒和關照下,更容易被那些空頭許諾的騙局所迷惑。近年來發生的諸多“以房養老”騙局中,養老公司多找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下手,即是明證。

              不難看出,“以房養老”騙局的蔓延,是多種因素相互疊加交織所致。因此,不讓“以房養老”騙局養癰成患,就必須綜合施治。一方面,政府的監管不能缺位。雖然“以房養老”合同的簽訂純屬雙方當事人的自愿,但鑒于老人不能厘清其中的復雜法律關系,政府職能部門在引導老人理性簽訂“以房養老”合同的同時,還必須依法嚴厲懲處各種詐騙團伙和不良企業,從而以積極作為為老人的“以房養老”祛除詐騙污泥。

              另一方面,子女的關愛,也是防止“以房養老”騙局的關鍵一環。“以房養老”騙局的得逞,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緣于騙子的“情感營銷”。這說明老人上當受騙既是知識判斷的問題,也是情感交流的問題。身為子女,不僅要對老人進行防騙知識的普及,也要給予老人更多溫情的陪伴和親情的依偎。如此,才能讓老人不在“情感營銷”面前束手就擒,騙子亦才沒有可乘之機。

              當然,“以房養老”騙局的多發,從根本上說是養老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而讓騙子鉆了空子。因此,著眼長遠,政府應在鼓勵供給、滿足需求上久久為功。否則,許多僅僅立足當前的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無助于從根本上防止“以房養老”騙局發生。漫畫/陳彬

            責任編輯:阮璐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