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青評論:首都高質量發展以“穩”領航

            2019-11-28 08:03: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首都高質量發展以“穩”領航

              2012年—2018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長7.16%;2018年,北京人均GDP超過14萬元人民幣,居全國第一;全生產率達到每人24.4萬元,同樣居全國首位……落實中央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北京積極謀劃高質量發展。北京青年報記者從11月26日召開的本市高質量發展之創新發展發布會上獲悉,在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基礎上,首都經濟發展實現了運行平穩、規模擴大、結構優化、質量提升。

              縱觀今年各項數據表現,首都高質量發展以“穩”字領航。穩,首先是一種均衡,區域間的差距縮小,城南城北“比翼齊飛”。穩,也是一種融合,由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城鄉進一步融合,與此同時,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也是一種更大范圍的“融合”。穩,也是一種在經濟轉型中的智慧。首都高質量發展,不再聚集資源求增長,而是通過優化資源謀發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穩中見“新”

              一系列制度保證成果轉化和人才聚集

              近年來,北京堅持做好“白菜心”,在創新戰略驅動中做好制度安排。從“1+6”系列政策、“新四條”,到國際人才20條,再到今年的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升級版,北京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今年,本市還發布實施了“科創30條”,通過賦權激勵、破除人才制度壁壘、簡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實增強創新動力和活力。

              除此之外,也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制定實施了加快應用場景建設工作方案,依托冬奧會、世園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活動重點工程,推出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建設項目。在人才方面,新增懷柔科學城、順義臨空經濟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通州環球影城4個國際人才社區,全市國際人才社區試點區域擴至8個,實現了“三城一區”全覆蓋。

              在越來越活的創新制度下,首都創新生態也正變得越來越好。在剛增選出的兩院院士中,北京地區共有59人當選、居全國首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總數占比分別達52%和43%,頂尖科技人才集聚優勢明顯,這也是北京市努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的基礎。

              最新的獨角獸榜單中,北京82家企業入選、占全國四成。一批重大基礎前沿科技成果涌現,屠呦呦團隊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認可。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在美國獲批上市,實現中國抗癌藥出口零突破。

              穩中見“精”

              未來科學城和亦莊新城規劃面積增加

              在不斷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白菜心”過程中,北京的高精尖產業結構正在加速構建,高精尖產業正在加快布局。越來越“精”的產業,有力支撐了首都經濟平穩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三大優勢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合計高達68.6%,其中占經濟比重16.8%的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增長9.2%,高于GDP增速;占經濟比重12.7%的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4%,拉動了全市GDP增長1.6個百分點……多項數據都足以見證,北京高精尖產業為首都經濟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作為首都科技創新的主平臺,“三城一區”成為了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中關村科學城注重“聚焦”,懷柔科學城注重“突破”,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等5大科學裝置全部開工建設,第一批5個交叉平臺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101中學擴建、雁棲國際社區等項目加快建設,“科學+城”建設框架全面拉開。

              未來科學城和亦莊新城規劃面積分別增加至170.6平方公里和225平方公里。“這兩個區域都屬于平原新城,將成為未來首都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未來科學城注重“搞活”,加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引入多元創新主體,形成“混合型”研發格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注重“轉化”,13家產業中試基地掛牌運營。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成效明顯,2018年區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3.36%、比2013年提高0.37個百分點,今年1-10月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82.4億元、增長了75.8%。

              北京疏解退出一般制造業,不是不發展實體經濟,而是要更精、更高質量的實體經濟。近年來,本市積極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圍繞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產業加強政策創新。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實施5G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成立5G研究院和5G產業基金,年底前五環內5G基站實現連續覆蓋,首款工業5G通信商用芯片完成投產。人工智能方面,發布“人工智能十五條”等一攬子政策,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突破1000家,全國近一半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

              “精”還體現在社會治理更加“精”細。越來越精細的社會治理,正在更好地支撐首都更高質量的發展。今年,北京持續深化“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訴即辦”工作機制,1-10月12345市民服務熱線響應率始終保持在100%;此外,改革街道社區管理體制,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推動街道辦事處條例立法,街巷長制、小巷管家在全市普遍推開,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深化“回天有我”社會服務,正在積極探索超大型社區治理新模式。

              穩中見“改”

              1-10月PM2.5平均濃度41微克

              穩,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也不代表墨守成規。穩中見“改”,經濟平穩發展中也包含著諸多積極的改革因素,既包括無形環境——為企業感觸最深的營商環境的改變,也包括有形環境——為民生感觸最深的生態環境的變化。

              北京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持續加大,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28項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復制推廣,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中提升15位,連續兩年成為改善幅度最大的10大經濟體之一。企業開辦全面進入“1”時代、企業可一次性領取營業執照、公章和發票。建立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一站通”服務系統,建筑許可辦理時間和環節分別壓縮了32%、18%,“三零”服務擴展到全部市政領域,企業獲得電力達到全球最佳水平。狠抓企業“服務包”承諾事項落地,截至10月底市區兩級共為1210家企業送出“服務包”,解決各類問題3120個,12345市民熱線企業服務功能正式上線運行。

              “營商環境排名提升不是我們的最終追求,通過對標國際標準,以評價來促進政府管理的改革,才是營商環境改革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也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營商環境加大改革力度之外,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也在加快推進中。據悉,目前177項試點任務已實施110項,制定實施科技、互聯網信息8個重點領域開放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寶馬海外市場數字化公司等一批項目落地。金融業擴大開放取得新進展,境內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資試點獲批,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等一批外資機構在京落地。相關數據顯示,1-10月,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領域實際利用外資112.2億美元、占全市的83.4%。

              環境的改變,不僅在于無形的營商環境的變化,也在于人們身邊環境的變化。對于大氣污染防治,今年本市下大氣力、綜合施策,強化移動污染源治理,空氣質量改善明顯,1-10月細顆粒物平均濃度41微克/立方米,在水環境方面,今年第二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經過兩輪三年行動,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39米、自2016年以來連續4年回升。

              近兩年大尺度建設城市綠色生態空間,也給老百姓身邊帶來巨大變化。高質量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后,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郊區新城濱河森林公園、一道綠隔地區郊野公園、中心城休閑森林公園”為骨干的城市森林公園體系,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據悉,今年已超目標完成造林綠化23.79萬畝。

              “生態環境改善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北京不斷加快綠色發展。在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一定要讓人民群眾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態空間”。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文/本報記者?林艷

            責任編輯:阮璐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