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蕃)11月21日,受中國科協科普部委托,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五期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與會科普媒體負責人、科普專家合影
科普時報社總編輯尹傳紅、副社長冷德熙參加了本次活動,科技日報社科普傳播中心副主任王飛主持此次沙龍。科普期刊從業者及業內專家圍繞“融創條件下科普期刊如何有效開創工作新局”主題,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科技導報》雜志社社長王康友表示,科普期刊應精準服務讀者群、培養高端作者群、將文章以滿足網民閱讀需求的標準進行二次創作,并通過新媒體推送,擴大銷售渠道。
《知識就是力量》社長兼主編郭晶談道,進行融媒體發展,關鍵在于盤點自身資源。除內容上的多種方式傳播,“科學家進校園”、“全國科學新榜樣選拔”等線下活動也必不可少。
《科學世界》雜志社社長安然從媒體形態與市場之間的融合、同類媒體之間的融合及傳統內容為核心的融合三個角度,介紹了現階段媒體融合的方式。安然表示,科普不是冷冰冰的,一定要用藝術的形式、金融的思維做科普。
《中國軟科學》常務副主編武夷山認為,科普期刊融合發展要有跨界意識,融合的各個元素能夠相互促進,形成一個生態鏈條。
國家林業與草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紀平以“林家那些事兒”微信公眾號為例,介紹了做專業科普數據傳播方面的經驗:用數據解釋知識、用故事形式承載知識,科普期刊要與熱點緊密結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內容總監劉晶分享了在新媒體壯大的今天,《中國國家地理》如何做到平均每月80萬冊的發行量?劉晶認為編輯部對精品內容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和切磋能力,要把選題當做科研項目來做。
中國科技新文學會新媒體專委會秘書長張勝杰重點分享了“期刊+線下活動、+短視頻、+二維碼”等融合發展形式。
《發現》雜志社社長陳貴表示,針對公民科學素養提升,要重點關注“中小學生、青年,老年”這三個讀者群體的科普需求。
[ 責編:武玥彤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