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蕃)11月21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四期活動在京舉行。
與會科普媒體負責人、科普專家合影
本次沙龍由科技日報社科普傳播中心副主任王飛主持,科普時報社總編輯尹傳紅、副社長冷德熙參加此次活動。科普期刊從業者及業內專家聚集一堂,交流分享各自的融合發展“經驗之談”——
《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在主題發言中表示,科普期刊應該遵行“受眾的一切文化需求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滿足”。在新媒體方面,微博和微信的發展應該并重,從而拓寬期刊的影響力通達渠道,實現自身的商業價值。
科學出版社分社社長侯俊琳認為:“對于科普期刊而言,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改變,好內容才是王道,科普期刊要重視原創內容的產出。”
中國編輯學會出版融合編輯專業委員會OSID開放科學計劃辦公室副主任張揚談道: “喚醒科研人員以及學術編輯的科普創作能力,對于科普期刊融合發展無疑意義重大。”
《植物保護學報》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高峰談道: “一定要爭取更多學術期刊加入到科普陣營,他們有很好的平臺,有嚴謹的知識體系,有嚴謹的科學家作者隊伍。”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表示,科普期刊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缺少反饋,網絡和新媒體都有這樣一個渠道,科普期刊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科學世界》編輯部主任方晨認為,在跟讀者互動方面,需要科普期刊新媒體多做功課,良性的互動既能為編輯團隊提供受眾需求方向,新媒體建設也會因為粉絲增長以及粘性的增強而蒸蒸日上。
《國防科技工業》雜志編輯申超波表示,科普期刊在融合發展時,應該盡最大能力發揮自身的品牌、平臺、專家等資源優勢,通過紙媒、電子刊、微博微信等方式打造傳播矩陣,盡可能大地擴展科普的受眾面。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科經大視野項目負責人唐葉則認為,公眾號應通過后臺留言的形式,對受眾的反饋和需求再進行一個新的定制推送。
[ 責編:武玥彤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