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11月22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孩環境遙感監測2019報告》,選定“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全球土地退化態勢”、“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及“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四個專題開展監測分析,持續關注全球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及重點區域。
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紹,這是該報告連續第八次發布,此前已發布9個專題系列共18個專題報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中國成為全球變綠的主力軍
“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專題報告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森林覆蓋面積總體穩定略有下降,森林面積的減少在欠發達國家相對集中,而中國的植樹造林與森林保護成效顯著,成為維持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基本平衡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人工造林面積長期居于世界首位,2000—2018年,全球森林面積凈減少1700萬平方公里,而中國森林面積凈增4500萬平方公里,增長率為26.90%。王琦安表示,“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沙源治理” 工程、“塞罕壩、庫布齊沙漠綠化”等工程的實施以及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是中國森林面積增加的主要因素。
報告顯示,森林火災是影響全球森林覆蓋及生產力變化的重要因素。林火分布高度集中的非洲中部地區應引起全球的關注。
全球土地退化出現新挑戰 亞馬孫平原大面積森林退化
“全球土地退化態勢”專題報告顯示,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與改善恢復兩大過程在不同區域并行發生,兩者總量基本持平,改善和恢復的土地面積略大于退化擴展和加重的面積。退化擴展和加重區域集中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熱帶及其以南地區,而改善和恢復土地多分布在亞洲、北美洲等地區。其中,在干旱半干旱區域中,亞洲改善和恢復土地的面積最大,占改善和恢復面積50%以上,尤以中國和印度改善和恢復的面積最大。
報告顯示,全球土地退化出現新挑戰。2000年以來,全球重要熱帶雨林區——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等全球水熱條件最佳的熱帶雨林區域出現了大面積的森林退化,這主要與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氣候變暖、厄爾尼諾等引起的連年干旱以及森林的大范圍砍伐、開墾和頻繁的火災干擾等因素密切相關。
此外,全球主要傳統退化區域中,中國、南亞次大陸等區域土地退化態勢出現了明顯的逆轉,在較大范圍內土地質量的改善和恢復明顯,中國和印度兩國對全球土地改善和恢復的貢獻率達26.78%。其中,中國主要通過有效的生態工程治理,大范圍提高了退化土地的植被覆蓋能力,實現了退化土地的改善和恢復,對全球土地改善和恢復的貢獻率達19.13%。
2018年全球重大自然災害次數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
“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專題報告對2018年—2019年上半年間15個全球典型干旱、洪水、熱帶氣旋、森林火災、地震災害事件的影響和恢復狀況進行了分析,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均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屬于災害低發小損年份。
報告認為,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和災后應對措施的有效性是減輕自然災害影響,實現災后恢復的重要條件。由于在減災基礎設施、災害監測預警及災害應急方案實施等方面的差距,欠發達地區在重大自然災害應對上表現出明顯的不足。
案例分析表明,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方面,地球觀測技術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可為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的科學應對與減災防災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如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協同合作,積極參加國際緊急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在莫桑比克熱帶氣旋“伊代”、印尼中蘇拉威西地震海嘯等災害遙感監測、災情評估和應急響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大豆振興計劃初見成效,實現四連增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低于2017年,玉米、水稻和小麥產量同比均小幅減產;2019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良好,預計玉米、水稻和小麥同比增產,大豆產量同比小幅下降。2018—2019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供應形勢良好,全球大宗糧油作物核心出口國供應量均呈增加態勢,預計全球糧食市場總體穩定。
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與2017年幾乎持平,預計2019年糧食總產量持平略減。大豆產量同比增產40.5萬噸,大豆種植面積已連續4年保持增長,大豆振興計劃已初見成效。
近5年來非洲糧食自給狀況持續惡化,2019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多數國家人均自產糧食數量同比下降,這些國家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薄弱,貧困和饑餓狀況疊加,面臨糧食短缺的威脅,非洲地區要實現“零饑餓”和“消除貧困”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任重道遠。
[ 責編:肖春芳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