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智能硬件是一個藍海市場”,距離網易有道CEO周楓在今年年初的新年全員大會上說出這句話過去近一年的時間,這片藍海市場已經為網易有道帶來了不錯的增長成績。11月21日,網易有道發布上市后首份財報,今年三季度學習型智能硬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07%。教育垂直的智能硬件給這家智能學習公司帶來了亮眼的增長動力。
教育領域廣闊的市場空間,為行業引入了大量玩家、資本,相比2018年拼融資和時間表,2019年的在線教育領域開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市場份額爭奪戰。今年暑期,也就是在線課程獲客的關鍵時期,各類玩家紛紛加大市場推廣力度,以期在快速增長的教育行業摘得頭籌。據此前36氪報道,學而思、猿輔導、在騰訊和頭條系分別消耗了數億元廣告投放,在線教育“三大金主”每天的廣告投放平均達千萬元,幫助騰訊、頭條的教育銷售團隊提前完成了一整年的KPI。
毫無疑問,在學習場景下的生意――在線課程已經步入競爭激烈的紅海。智能學習業務的下半場,已經到了下沉化、場景化的關鍵階段,其中,受學習場景限制的教育科技領域,學習型智能硬件或成在線教育企業完善生態鏈、突圍規模化增長的關鍵破局點。
未被開發的金礦――教育垂直的智能硬件
隨著5G利好消息釋放,AI技術逐步成熟,智能硬件成為國際國外互聯網巨頭們加速投入的領域。兩個月前,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一口氣推出17款智能硬件;互聯網谷歌也再度發力智能硬件市場,收入智能可穿戴獨角獸公司fitbit,社交巨頭Facebook也開始研發VR眼鏡。
在國內,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小米外,其他公司也根據自身業務優勢在入局智能硬件領域,華為利用自身5G通信優勢,通過智能路由器入場智能家居市場;網易有道利用學習內容優勢,推出了以有道詞典筆2.0為代表的學習型智能硬件。
在經歷了智能音箱的高速出貨期之后,智能硬件已經成為AI技術場景化落地的關鍵。而在教育領域,學習型智能硬件還是一片尚未被開發的金礦。
藍象資本高級投資經理陳晶認為,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物聯網改造,教育+智能硬件典型的價值就是采集到智能手機無法采集的行為并且數據化,通過用戶的使用行為完成數據反饋的閉環。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Sullivan)調研報告,受益于科技的發展,用戶認知度提升,2018年中國智能學習市場規模約達1030億人民幣,預計到2023年,中國智能學習市場規模達7200億人民幣。
千億市場中的學習型智能硬件從今年開始才剛剛獲得市場關注。10月14日,字節跳動教育業務負責人陽陸育稱將與原錘子硬件團隊共同試水教育產品。
智能學習市場領跑者網易有道早在2017年布局學習型智能硬件,自2018年初推出首款硬件翻譯蛋以來,共推出了八款學習型智能硬件,其中,今年8月入市的有道詞典筆2.0成為電商平臺查詞工具品類中長期排名第一的產品。
今年7月,網易有道CEO周楓在南京slush創新大會上表示,互聯網公司做硬件是非常有吸引力且值得嘗試的項目,盡管有很多坑。但是,一方面“坑”意味著進入門檻,是通向藍海的機會,踩過坑的團隊帶寬更大;另一方面,有差異化的硬件議價能力高;第三方面,有做入口的機會。
學習型智能硬件或成打入下沉市場捷徑
當在線教育企業陷入激烈角逐,教育硬件產品已經成了網易有道的“殺手锏”。在線教育+智能硬件的雙增長引擎為學習業務的增長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智能硬件或將成為教育企業打入下沉市場的捷徑。
對于下沉市場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用戶更愿意為實體產品付費,而非軟件和系統,這也是通訊公司的口號是充話費送手機的原因,如果反過來,買手機送話費,心理落差是很大的,本質上是因為下沉市場的用戶對外化的直接的產品更有價值感。
而教育產品的普惠意義正基于此,讓更多的下沉用戶接觸到優質的學習產品和內容,但智能硬件的最終核心價值并非硬件本身,而是附著在硬件之上的AI能力,這也將成為教育科技公司與傳統的在線教育公司最大的區別。
有道推出的智能筆練習套裝,就是在線課程和智能硬件有機聯動的典型:購買課程配送有道智能筆,運用AI能力實現紙上答題實時同步和智能批改、解答,也符合下沉市場的用戶需求。
網易有道副總裁吳迎暉曾在今年8月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指出,學習型智能硬件是教學場景中鮮有被觸及的領地,也是一個門檻極高的市場,網易有道還將繼續投入這一業務。
他進一步表示,任何學習型產品如果沒有在技術上取得實質突破,沒有在產品設計上完全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就難以觸及教育市場的皮毛,更無法實現用技術改進學習系統的目標。
自2016年3月,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和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之間的“人機大戰”,將“AI”帶入普通消費者的視野。19個月后,網易有道發布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翻譯技術的“翻譯蛋”產品,開啟了有道AI技術落地學習場景的多次嘗試。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7月的測評中,網易有道的神經網絡翻譯引擎新聞領域測試集上的BLEU-4得分已經超過谷歌和微軟。基于有道神經網絡的OCR技術如今也成為國內識別語言最多的OCR引擎。
隨著語音識別和交互技術、語音合成技術以及OCR圖片識別技術的成熟,硬件在物理世界中完整采集行為的能力在加強,而這將為學習場景開啟新的端口。(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