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區塊鏈成行騙“金字招牌” 去偽存真是當務之急

            2019-11-22 11:29: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坊間有言,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你躲過了“套路貸”,扛過了“電信詐騙”,面對如今火熱的區塊鏈還能做到心靜如水嗎?有媒體報道,區塊鏈技術火熱背后,另一場“盛宴”卻在暗流涌動:蹭熱點欺騙投資者、炒作數字貨幣“割韭菜”、發行“空氣幣”、打著區塊鏈旗號傳銷、詐騙……不斷翻新的“花式割韭菜”應運而生,區塊鏈成了行騙的“金字招牌”。

              經,當然是好經。當下,區塊鏈已成為全球技術發展的一個前沿陣地,很多國家正加緊在該領域布局。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在貿易、消費等領域,區塊鏈實現了高度可溯源性,可幫助監管機構、交易方或消費者核查某種產品的真實來源。在全球化供應鏈中,該技術有助于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并提升監管效率。

              但是,好經就怕遇到了歪嘴和尚。這些圍繞區塊鏈出現大量的騙局,其中一個的特點就是,那些所謂的項目與真正的區塊鏈技術毫無關聯。不久前,一款自稱“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運動APP被湖南長沙市有關部門立案調查。該軟件被指為“典型的金字塔傳銷模型”,是傳統傳銷手段結合“區塊鏈”“大健康”等新概念的結果。

              當然,騙局之所以行得通,很大程度上源自這樣一個事實,即區塊鏈為大眾所知,但大眾并沒有真正了解它。一些錯過“買房”或“拆遷”致富的人,不想再失去一次站在風口上的機會。而技術自身的高門檻和陌生感,也會讓很多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本著“有棗沒棗先打三竿子”的精神,期盼“天下掉餡餅”。

              很多事情證明,餡餅砸不到人的腦袋上,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之中。騙子的騙術“與時俱進”,而現實的監管卻顯然慢了“半拍”。目前,我國尚未建成打擊涉“區塊鏈”詐騙的完備治理體系,有必要抓緊完善相關法律,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涉及區塊鏈的相關行為進行界定,為依法打擊涉區塊鏈詐騙提供法律依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要警惕那些聲稱正在發展區塊鏈技術的公司。據統計,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過500家自稱同區塊鏈有關聯,但真正披露具體區塊鏈業務內容且屬實的只有不到40家。“蹭熱點”現象十分突出。那些“蹭熱點”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又在忽悠投資者?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新的技術污名化,擾亂新的技術正常發展。

              自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區塊鏈就被貼上高深的標簽。所以更為重要的是,技術進步應該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現在區塊鏈的概念比較復雜,這既不利于區塊鏈知識普及,也不利于區塊鏈產業化發展。如果相關知識不普及,騙子就可能利用區塊鏈概念大做文章,普通公眾也很難防范。所以,簡化概念、普及知識是防范區塊鏈詐騙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是一個不斷試錯的動態過程。如今,在試錯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先定規矩再行動是相對理性的選擇。“鏈”向未來,更適宜讓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決定性作用,以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動相關資源流向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對于行業來說,實現去偽存真,遠離虛假繁榮是當務之急。無論如何,人們需要的是有“誠意”的區塊鏈,是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區塊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