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南京11月20日電(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 “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8.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9.1%”,在今天舉行的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科技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突出性的貢獻。
張桃林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三個歷史性的轉變: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從人扛牛拉到機器換人,從高投入、拼資源、拼消耗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
“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交叉融合技術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和深刻。農業科技領域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場以生物技術、智能化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重大突破為標志,并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科技革命。”張桃林表示,“我國必須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戰略必爭的重點領域,在合成生物、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受制于人的核心關鍵技術上,加快重點布局和創新突破。”
本次論壇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聯合主辦,論壇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19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報告》《2019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19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等5個專項研究報告。
《2019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認為,中國正加快對農業熱點前沿研究的步伐,綜合表現力持續活躍,整體水平在全球開展農業研究的主要國家中位居第二,在62個熱點前沿中,中國在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信息與工程2個學科領域的表現力指數得分排名第一。
據了解,論壇還設置了農業生物技術、農業智能技術、綠色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成果對接等4個分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陳劍平,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朱健康、鄧興旺等十幾位知名專家,分別圍繞農業生物技術、智能技術、綠色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等主題作專題報告與研討交流。11項農業科技成果將在會上重點推介,科技成果轉讓簽約金額超過2億元。
來自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省市農業(畜牧、農墾)科學院、涉農高校、企業等單位代表共1300多人參加會議。
[ 責編:張佳興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