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最高法:近兩成網絡詐騙案實施前已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2019-11-20 11:0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最高法:近兩成網絡詐騙案實施前已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本組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網絡犯罪特點和趨勢》,報告對2016年至2018年全國法院審理的網絡犯罪案件進行了分析。

              過去三年審結網絡犯罪4.8萬件

              涉及13萬名被告人

              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網絡犯罪案件已結4.8萬余件,案件量及在全部刑事案件總量中的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案件量顯著增加,同比升幅為50.91%。

              大部分案件分布于東南沿海,京、滬、津、渝地區法院審結網絡犯罪案件合計總量僅占6.81%;福建、浙江、山西等十地利用網絡手段實施犯罪的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報告指出,2016年至2018年全國網絡犯罪案件共涉及13萬余名被告人,平均每件網絡犯罪案件涉及被告人數約為2.73人。

              超四成網絡犯罪案件為兩人及以上團伙犯罪,三人及以上共同犯罪的案件占比逐年提高;四分之三的網絡犯罪案件被告人年齡在20至40周歲之間,年齡為28周歲的被告人最多;未滿18周歲的被告人占比逐年降低。

              網絡犯罪案件中,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被告人最多,占比達37.21%;網絡犯罪案件被告人量刑多為有期徒刑,其中約六分之一被判五年以上;網絡犯罪案件中近三分之一的案件涉及詐騙罪。報告還指出,2018年,微信超過QQ成為網絡詐騙犯罪中使用最為頻繁的犯罪工具,超半數網絡詐騙案件中均有涉及應用微信實施詐騙的犯罪情節。

              冒充類網絡詐騙案占比超三成

              多以“熟人”名義實施犯罪

              報告指出,以網絡為工具實施詐騙的情況愈發嚴重。

              2017年網絡詐騙案件僅占全部詐騙案件的7.67%,2018年占比猛增至17.61%;東南沿海地區以網絡為工具實施詐騙的情況最為嚴重,全國人民法院審結網絡詐騙案件自東南向北部、中部、西部地區逐步減少。

              報告顯示,網絡詐騙案件平均每案涉及的被告人有3.02人,人數略高于網絡犯罪案件。

              超四成網絡詐騙案件為兩人及以上團伙犯罪,三人及以上共同詐騙的案件占比逐年提高;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網絡詐騙案件被告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被判處五年以上刑期。

              報告表示,被告人在實施網絡詐騙案件時,多以冒充他人身份、招聘、征婚交友、廣告、購物等方式或話術來欺騙受害人,其中冒充類型的案件占比最高,約為31.52%,被告人多冒充女性或熟人實施詐騙。

              此外,19.4%的網絡詐騙案件中,被告人以招聘、招工、高額報酬等理由吸引受害人,此類案件在網絡詐騙案件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報告還指出,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是在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詐騙犯罪。

              解讀

              哪些詐騙手段最常見?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長羅國良說,詐騙犯罪的直接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但是在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之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引發次生危害后果的案件日益增多。有的企業被騙走巨額資金,導致停工破產;有的群眾被騙走“養老錢”“救命錢”,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尤其是近幾年連續發生的幾起在校學生被騙而導致猝死或自殺的案件,社會影響尤其惡劣。

              “由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工的精細化,催生了大量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幫助和支持,并從中獲利的黑灰色產業鏈,這些黑灰色產業鏈加速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蔓延泛濫,成為此類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之一。”羅國良說,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催生大量黑灰色產業鏈。

              羅國良還介紹,在實踐中詐騙分子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比如“殺豬盤”詐騙就是婚戀交友型詐騙、網絡賭博型詐騙的結合。這些詐騙分子往往是在各大婚戀交友網站或者是社交平臺先尋找目標,以婚戀交友為幌子,聲稱可以利用網絡漏洞賺錢,將受害人誘騙到早已設計好的境外博彩網站進行賭博,或者是境外網絡平臺進行投資,誘騙受害人投入大量資金。這些詐騙分子將被騙的這一方叫做“豬仔”,把建立戀愛關系的過程稱作“養豬”,而“殺豬”就是實施詐騙的意思。

              再比如兼職型詐騙,詐騙分子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網絡兼職信息,吸引受害人交保證金參與“刷單返利”。一開始會兌現部分返利讓受害人放松警惕。隨后分配大資金任務,受害人要完成任務才能獲得返利,最后導致血本無歸。

              此外,各種“低息免押連環套”也是常見的詐騙手段。詐騙分子抓住借款人急于用錢的心理,以“提高借款額度、低息免押、快速放款”等為噱頭吸引受害人。但放款前要先收各種手續費,受害人繳納層層手續費后發現,原本一個小額貸款最后卻付出了高額代價。

              如何提防網絡詐騙?

              羅國良稱,各級法院要堅持“依法從嚴懲處”的方針,對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的首要分子、骨干、累犯、慣犯、職業犯的打擊力度、懲處力度要加大。各級法院要切實提高審判效率,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就是要“快”,及時審結。

              “當然,我們在做好審判工作的同時,還要盡量做好追贓挽損工作,努力減少和盡量挽回被害群眾的財產損失。”

              他提到,注重依法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關聯犯罪。

              圍繞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上下游滋生了很多關聯違法犯罪,如非法使用“偽基站”“黑廣播”設備,非法獲取、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幫助轉移贓款等。這些犯罪往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容易得逞、得手。

              羅國良還提醒道,公眾要有強烈的保護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意識,如身份證等個人信息不要存手機里,也不要提供給陌生人。

              此外,還要時刻注意不要向陌生賬號匯款,不要連接陌生的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不要輕信各種網絡交友,遇到可疑的情況及時報警。

            責任編輯:阮璐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