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瑞士銀行業呼吁擺脫危機模式 質疑負利率政策有效性

            2019-11-20 07:36:39     來源:中國經濟網

            瑞士銀行家協會認為,瑞士實施負利率的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瑞士經濟獲得改善后,負利率的副作用和風險正在增加,負利率不能成為常態,瑞士需盡快擺脫危機模式。

            日前,總部位于巴塞爾的瑞士銀行家協會發布關于負利率政策后果、影響和結構性問題研究報告稱,對瑞士經濟而言,負利率已不再能滿足瑞士經濟當前需要,其使命已結束;瑞士經濟已從“瑞士法郎沖擊”(2015年初瑞士法郎對歐元匯率暴漲40%,給瑞士出口造成損害)中復蘇,瑞郎目前幣值穩定;瑞士央行需對負利率政策予以及時調整。

            瑞士實行負利率已將近5年。2014年底,瑞士國家銀行在當時出于多種原因推出負利率政策有其合理性,但從那時起,曾經頗為成功的應急措施即負利率政策變成了常態。瑞士銀行家協會認為,負利率對瑞士經濟的預期影響已經減弱,在瑞士經濟已獲改善后,負利率的副作用和風險正在增加。該協會首席執行官喬治?加塞爾對此表態說,根據對負利率實踐的密切關注,該政策對瑞士國民、企業和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已日漸凸顯。

            報告還審查了負利率政策對瑞士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影響。具體包括:一些資產類別形成泡沫的風險正在上升。例如,固定收益投資回報率低導致的投資困境,已推動瑞士房地產價格升至創紀錄水平,房屋空置率亦隨之大幅上升;負利率對儲戶亦不利,同時也對加重政府、企業和家庭債務負擔制造了強大誘因;持續的負利率相當于在制造危機情緒,這將使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進一步疲弱,抑制了經濟的活躍性,還限制了在經濟衰退時貨幣政策的回旋余地;負利率帶來的投資困境和低回報率正在危及養老基金穩定性,進一步加劇了養老基金本已較低的利率水平。一方面,銀行正在把負利率的副作用轉嫁給其大客戶如養老基金用戶;另一方面,負利率又進一步拉低了瑞士整體利率水平,使養老基金用戶的收益幾乎全線下降。這對未來領取養老金的人來說,尤其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消極影響;央行的負利率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直接壓力,大大降低了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盡管瑞士央行上調了活期存款賬戶負利率豁免門檻,但這一根本問題依然存在。

            鑒于負利率政策有限的有效性和負面影響,瑞士銀行家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馬丁?赫斯指出,負利率堪比醫療中存在風險的緊急治療措施,在短期內可能非常有益,但從長期來看,其效果越來越差,風險和副作用也在逐步增加。而且,依賴性會使“停藥”變得越來越困難。

            報告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根據總體評估,負利率的前提條件現已不復存在,瑞士實行負利率的經濟環境已經改變。負利率只是一種非同尋常的貨幣政策措施,絕不能使之成為常態。鑒于歐洲央行和美聯儲最新降息舉措,瑞士央行在今年9月份曾面臨降息壓力,但瑞士央行并未進一步降息,而是通過提高豁免負利率的存款門檻,減輕了銀行的負擔。這一舉動頗受歡迎,避免了對瑞士經濟的進一步損害。當前,瑞士經濟并未處在危機模式,通脹率處于0.2%范圍內。此外,自從實行負利率政策以來,瑞郎相對于經購買力調整后的均衡匯率已大幅貶值,瑞士出口已經從瑞郎沖擊中恢復。

            同時,也有輿論指出,瑞士央行徹底取消負利率政策并非易事。鑒于瑞士與歐元區經濟體的緊密聯系,瑞士央行在決定結束負利率政策上不能完全擺脫歐元區的影響或掣肘,可謂“愿景很美好,關系很現實”。歐洲央行的政策,瑞士央行不得不跟進。對瑞士這樣貨幣體系不在歐元區但經濟上又與歐盟緊密聯系的歐洲國家來說,難以完全避開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和量化寬松政策直接與間接影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日內瓦記者 楊海泉)

            (責任編輯:馮虎)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