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財政部公示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5811個落地項目中社會資本所有制信息完善的項目共5747個,涉及社會資本共10187家,其中包括民營資本3543家,占比僅為34.8%,且同比去年呈下降趨勢。如何激活社會資本對綠色PPP(公共私營合作制)參與度?政府在綠色PPP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11月16日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PPP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高杲主題演講中說,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推廣PPP模式,不斷強化對PPP操作的制度約束和規范引導,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在鐵路、林業等領域推廣了一批試點示范項目。
本屆論壇主題為“綠色PPP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圍繞區域開發、生態發展、環境治理、綠色金融、數字經濟等PPP相關領域熱點問題展開研討。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說,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單靠公共財政難以有效解決。在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的領域引入PPP模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是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準則。
Geoffrey Hamilton作為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貿易司司長,在論壇現場講述了聯合國推進PPP的理念,即“三大議題”,分別是“如何對社會性的企業行為進行嘉獎”“如何增強政府合作并開發有效項目的能力”“如何展示‘一帶一路’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成果”。他認為,“一帶一路”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聯系,是二者在未來取得成功的基礎,互相共贏與積極溢出效應將在未來顯現。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書峰提到,中國尚未完成的城鎮化,造就了巨大的市場缺口,這也將是PPP項目“有的放矢”的重點領域。
“我國有2800多個縣,如果把這些縣域小城市發展起來有兩大問題,第一缺資金,第二缺人才。從PPP發展看,發達國家的PPP項目更多是針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查漏補缺,而我們的小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需要整體的更新和系統的補齊,單體項目的PPP顯然無法滿足地方政府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張書峰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認為,未來行業發展要有四個步驟,一是“導”,立足于保護生態環境,形成嚴格的同向體制約束、法律強制和政策的激勵,以此將一切生產消費行為導入綠色發展的渠道;二是“提”,運用綠色技術,來改造提升產業門類與結果,形成以綠色制造為主體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三是“融”,以綠色生態資源為基礎,促進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綠色產業鏈條,促進其他產業綠色化轉型;四是“轉”,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深度發展,來將綠色生態功能轉化為生態產品價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員徐林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綠色投資,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他認為,要遵循“兩個標準”:一是能夠有效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投資必須要能夠有效降低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
在徐林看來,中國的綠色投資應該集中在五個領域:節能和清潔能源、智能和綠色制造、綠色消費和服務、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隨著經濟轉型,綠色領域的投資需求和盈利空間越來越大。他認為,要建立一套包括成本補償機制、綠色資產交易機制等的完整的綠色資產價值實現機制,是鼓勵投資來推動中國的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秘書長李開孟提出了“第三代PPP”的概念:第一代的PPP模式以PFI(私人融資活動)為主;第二代的PPP更注重促進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PPP的概念,而“第三代PPP”把關注點放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減少貧困等方面,這也代表了未來的方向。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大家重視第二代PPP,通過價格和制度改革,通過市場機制的建立,通過創新性的回報模式,來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樣第三代PPP即綠色的可持續的PPP發展,才能建立重要的物質基礎。”李開孟說。
[ 責編:陳暢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