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軟件網主辦,海比研究、光明網聯合主辦的“洞見2020中國企業服務年會”11月14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成功舉行。工信部、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領導參加并致辭。
?
本屆年會一共發布了《洞見2020-中國企業服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在內關于云計算、企業中臺、BI、智能辦公、HR等領域“2020年十大發展趨勢”報告,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1、新型服務模式:“平臺+生態、產品+應用”
工信部電子科技委產業政策組副組長、工信部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發表在致辭中表示,工信部正在建設一批綜合性、特色型示范城市,希望深入開展企業上云,發展“平臺+生態、產品+應用”等新型服務模式。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付曉宇在致辭中說,多年來,針對軟件企業軟件產品的優惠政策將繼續執行,這對我們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利好消息。這里所指的政策,是原來已經執行多年的18號文件,后來有4號文件;后面還有新的政策,當然是幾號文件還需等待,肯定會有新的支持政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主題演講認為,自主創新,歸根結底來說,軟件開發與發展還是依靠軟件人才,這是第一位的。但是我們在原創技術方面還做得不夠。現在工業軟件、操作系統很容易被國外企業制裁。
2、話題探討:企業服務拐點已至
透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服務領域企業運營模式、組織結構、資源配置的變化,企業數字化技術與實踐兩方面拐點都已經出現。
不管是中國軟件網&海比研究發布的研究報告,還是大會上行業領袖的主題演講,均表明,企業數字化技術的“拐點”到了,見證全新時代的到來!
首先企業上云拐點已至,云原生應用更能發揮數字化優勢。2020年,企業上云將進入高速發展期,云計算技術在成本、穩定性、安全和效率方面將全面超越傳統IT。
第二,數據驅動拐點已至,大數據和BI技術應用不斷擴大。在數字經濟時代,多維度、海量、實時的數據分析,驅動決策和產品智能化。
第三,AI應用拐點已至,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加速。企業在大量業務這應用引入AI,CRM、HR、OA、財務管理等應用中逐漸加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
第四,5G通信拐點已至,萬物互聯浮現。全球5G正式牌照逐漸發放,大規模應用拐點初現,大帶寬、高速率、低延時的萬物互聯世界即將到來。
3、熱烈的頒獎:共同的賦能夢想
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變化,在認識上雖然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企業數字化轉型剛剛開始,不選擇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必將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淘汰出局。
在全球數字化加速變革的趨勢下,只有勇于創新才能贏得先機,圍繞自身特點推動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的變革,將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
2019企業服務年度企業獎
4、五大研究報告: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
在本屆中國企業服務年會上,主辦方中國軟件網&海比研究發布了5份研究報告,重點分析了2019年-2020年行業變化最新趨勢。
其中,《洞見2020-中國企業服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指出,信息化,是信息時代企業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核心目的是提高效率,規范流程,是工具屬性;信息化是流程、自動、分析;信息化有最佳實踐。
IaaS將和PaaS融合,成為企業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而微服務則是企業數字化的部署和應用模式。企業數字化需要一站式服務,云市場將成為一站式銷售的重要渠道,但渠道伙伴將成為各種數字化應用交付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服務商。
《洞見2020-中國PaaS市場趨勢洞察報告》認為,中國的PaaS市場規模總體較小,增長較快。中國PaaS市場規模在2018年達到21.8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36.8億元,2020年將突破60億元。2018年中國公有云PaaS占全球PaaS市場的份額僅為1.9%,但增長最快。
《洞見2020-中國SaaS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預測,中國SaaS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7.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47.6億元,過往五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2%,軟件應用的SaaS化在加速,未來SaaS潛在市場需求空間十分可觀。SaaS市場規模在應用軟件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從2015年的8.3%,提高到2019年的16.9%,預計到2020年進一步提高到20.5%,軟件應用的云化規模越來越大。
《洞見2020-中國大數據市場趨勢洞察報告》認為,大數據BI領域,是大數據、商業經濟和人工智能三個領域結合比較緊密的產業形態,業態新、增速快。2019年預計大數據BI市場規模達42.5億元,增長27.5%,高于大數據總體市場規模增速四個百分點。
《洞見2020-中國計算機視覺市場趨勢洞察報告》指出,在過去五年中,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經歷一番超高速發展,由2015年的100億元市場規模增長至2019年的500億元,其中2017、18年的增速超過50%。截止到2018年底,人工智能相關公司總數超過2000家,以應用層企業為主,技術層面以計算機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為主。中國軟件網 劉學習 阿火
[ 責編:肖春芳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