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為國鑄神盾: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創建62周年

            2019-11-16 10:14:17     來源:光明網

              2019年11月16日,我國空天防御事業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迎來了她的62周年誕辰。

              憶往昔崢嶸歲月

              沒有強大戰略力量保障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真正的和平發展。

              “在座的各位,從今天起,你們就是中國導彈事業的元勛啦!”1956年10月8日,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會上,聶榮臻元帥對著現場近200人說,“現在人數雖少,但只要大家團結一心、艱苦奮斗,中國的導彈事業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

              從這一天起,我國的導彈研究事業拉開了大幕。次年11月,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導彈控制系統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正式成立。

              僅僅3年之后,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二院研制的紅旗二號導彈一舉擊落入侵的U2飛機,捍衛了祖國神圣領空。

              “作為一個大國,尖端武器是買不來的,國防只能靠自己。”1980年5月,鐘山被任命為“紅旗-7”地對空導彈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大膽創新,艱苦攻關,歷時8年終于將“紅旗-7”防空導彈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第二代地空防空導彈空白,標志著我國已經完全自主掌握了第二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研發技術。

              1982年10月12日,我國自行設計的“巨浪一號”戰略導彈首次水下發射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彈道導彈技術有了巨大突破,填補了我國海軍潛地核導彈武器裝備的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射能力的國家。

              1990年1月,“東風二十一號”導彈武器系統定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自行設計制造陸基機動核武器的國家之一,標志著我國具備二次核打擊能力和核常兼備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張愛萍將軍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國防科技研究貴在獨創,巨浪一號、東風二十一號堪稱范例!”

              60多年來,二院人用創新不斷標注航天夢的新高度。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等閱兵儀式上,二院研制生產的多型先進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精彩“亮劍”,揚軍威、壯國威。

              2017年7月30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一場氣勢磅礴的沙場閱兵慶祝建軍90周年。時年86歲高齡的著名防空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早早守候在電視機旁。看著新一代地空導彈亮相接受檢閱,鐘山內心的激動之情依舊。“我親眼見證了那些導彈裝備從無到有,這些武器裝備都是我和每一個航天人付出一輩子心血研制的。”

              在今年慶祝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式上,更多國之重器將再度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國日益強大的國防力量。

              看今朝百花齊放

              “在履行好強軍首責的基礎上,我們著力在抓重點、補短板、提質量、強效果上下功夫,在具體實踐中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推動航天技術在服務國計民生上發揮更大作用。”二院院長劉著平說。

              為保障國慶大閱兵,二院23所10部氣象雷達在京內和北京周邊提供保障服務。氣象雷達是二院打造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之一。隨著我國“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相繼出臺,二院搶抓發展先機,不斷拓展豐富業務板塊,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深度發展格局,推動民用產業實現突破。

              以云計算技術提速信息化進程已成必然趨勢,二院以此為著力點,構建了以計算機、天熠云平臺為代表的一批成熟、穩定的國產化信息技術產品,并通過構建國產化信息技術產業聯盟,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涵養了國產化產業生態。“天熠”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作為航天科工“三大三小”重要產品三小件之一,率先開啟了向通用化操作系統軟件的轉型之路,承載著國產核心基礎軟件發展的重要使命,極大助推了中國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業核心軟件的研發。

              2019年“天熠”全方位測試驗證傳來圓滿成功的好消息,二院人再為祖國空天防御事業創出新的輝煌。

              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二院也走在前列,用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智慧吳中太湖新城進行了城市運行中心、市政設施管理系統、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一站式市民服務平臺、公共信息化平臺以及公共信息化基礎等建設,真正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在太湖新城,每一根管線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通過傳感技術引入地下網管,一旦發生泄漏能立刻確定漏點、定點施工,避免了以往城區被挖得“底朝天”的尷尬。

              此外,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服務國家“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為目標,還打造了一系列智慧“神經系統”,包括人臉識別門禁、智能立體停車場、城市內澇預警系統等,社區、教育、醫療等多個智慧化的應用建設普惠民生,共同保障城市平穩運行,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智慧城市生態圈正在形成,我們要扮演組織者角色。”航天智慧公司董事長周翔說。東海之濱的寧波、皖中腹地的肥東、長江之濱的鎮江、都有智慧產業公司提供的智慧城市方案落地。

              地面遍地開花,天宮捷報頻傳。2018年12月22日,二院抓總研制的虹云工程首星發射成功,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從“0”到“1”,“虹云工程”的成功史,也是型號總師、空間工程公司虹云工程部部長向開恒的奮斗史。

              從臨危受命到首星發射,向開恒帶領團隊僅用3年就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面對困難挑戰甚至是質疑,向開恒滿懷信心:“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只要看準方向,堅定不移地努力,敢于創新,科學求證,一定能成功!”

              傳精神培育人才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9月22日,在一場公開活動中,88歲高齡的鐘山院士依舊精神矍鑠,他擲地有聲地寄語新一代航天人,“航天人有能力有信心前進再前進!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于本水院士曾經說過,“優秀的航天系統專家必須具有堅強的事業心和獻身航天的偉大精神,能勇敢地擔當起‘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神圣使命,具有勇于克服困難、勇于攻關、不怕吃苦、一往無前的精神”。

              傳承航天精神,二院一直在行動。行業領軍人才不斷涌現。前有錢學森、蔡金濤、吳碩平等老一輩航天事業奠基人開疆拓土,后有“兩彈一星”元勛黃緯祿,陳德仁、陳敬熊、鐘山、于本水、李伯虎、黃培康、陳定昌等兩院院士,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李陟、央企楷模張奕群研究室以及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繼往開來,二院已成為空天防御技術領域優秀的“國家隊”。

              選拔高素質科技人才是單位后續培養和開發高水平科技團隊的基礎,是實現人才強院戰略的重要支撐。二院黨委努力為各類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實施了以“核心人才工程”和“全員素質工程”建設為代表的人才強院1.0戰略,和以“科技人才成長計劃”“創新團隊拓展計劃”和“精品培訓資源建設”等為代表的人才強院2.0戰略。

              截至目前,二院44人次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和“五一”勞動獎章,30人次榮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新增何梁何利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國家級專家及榮譽獲得者32人,新增享受政府特貼63人,26人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摘金奪銀,71人次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和新作為。未來,二院將繼續傳承和弘揚航天精神,以構筑祖國空天防御長城為己任,努力將二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空天防御技術研究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王國龍)

            [ 責編:宋雅娟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