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 11月13日,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科米直播主辦,清華大學科研院、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承辦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四期活動在清華大學召開,主題為“騰飛之翼: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與新科技革命”。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等7位演講嘉賓共同分享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起草和實施背后精彩的故事,闡述了《規劃綱要》對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也介紹了部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以來取得的諸多成就。
徐冠華院士在演講中指出,《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國家目標、戰略重點、指導方針、激勵政策和重大專項都陸續得到了落實,它所提出的各項指標已經基本實現,“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績,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講,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大增強,我們有信心克服困難,把中國的經濟、科技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在徐冠華擔任科技部部長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3000多位著名科技專家歷時三年時間編制完成《規劃綱要》。這份綱要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域,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同時還首次提出“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科技發展目標,這些指導方針至今仍然在我國的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徐冠華回憶說,自主創新16字方針是在制定《規劃綱要》時提出來的。當時眾多科學家開展了長時間的戰略研究,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未來發展戰略上的薄弱環節在什么地方?最后在三個最突出的薄弱環節取得共識:一是原始性創新能力薄弱;二是集成創新能力薄弱;三是引進消化吸收能力薄弱,“這三個薄弱環節的問題怎么解決?必須靠自主創新。”
此外,徐冠華還在演講中著重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當前科技創新這一翼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和全民行動,而另一翼科學普及,無論是觀念上、政策上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科學普及不僅僅是普及科學方法、科學知識,更重要是弘揚科學精神。一個國家沒有關注科技、熱愛科學、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宏大公眾群體,就不可能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
曾擔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的梅永紅在演講中回顧了《規劃綱要》的編制歷程。梅永紅認為,《規劃綱要》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自主創新”。在他看來,技術貿易永遠不能代替自主研發,引進技術可以理解為只是一種技術貿易,但是要獲得技術能力必須經過自主開發的過程。同時他也強調,自主創新并不是意味著自我封閉,因為科技發展內在要求必須是開放和交流。
目前,我國下一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正在謀劃中。作為規劃綱要編制過程的親歷者之一,原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胥和平在演講中認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全局性的影響,自主創新這個原則和道路意義已經毋庸置疑,從全球看正是由于中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正在改變著世界創新版圖和發展格局。
在當天的講座活動上,ARJ21—700飛機原總設計師吳興世、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分項總師張作義教授、國家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首席專家歐陽明高院士和國際ITER項目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建剛院士等四位專家分共同回顧了《規劃綱要》對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推動作用,并分別介紹了大飛機、第四代核電、新能源汽車、ITER能源國際合作項目等重大科技專項和重要科技創新成果。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科技部二級專技、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中心秘書長趙新力,科普時報社社長、中國科普網總編輯尹宏群,科技部遙感中心總工程師張松梅,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方紅衛、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等社會各界200余名嘉賓共同出席了此次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活動。(宋雅娟)
[ 責編:宋雅娟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