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GoFun出行譚奕:科技賦能下 共享出行迎3.0時代

            2019-11-15 19:24:36     來源:光明網

              日前,第二屆SMC國際汽車智能共享出行大會在廣州舉行, 在“通往未來智能出行之路”圓桌對話環節,GoFun出行CEO譚奕表示,出行是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很有發展潛力,通過新技術和新場景的落地,企業能夠全方位滿足用戶需求,走向共享出行3.0之路。

            GoFun出行譚奕:科技賦能下 共享出行迎3.0時代

              自動駕駛技術成為劃時代革命,3.0時代正在來臨

              對于如何界定“共享出行3.0”,以及如何找到通往3.0的道路,譚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共享出行3.0的展望應該分短期未來和長期未來,長期未來是一種愿景,實現過程會存在很多客觀影響因素,而短期未來是可以看得見的,隨著5G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應用,共享出行3.0時代正在到來。

              共享出行的1.0指現在的公交體系,2.0指作為補充的網約車和分時租賃新業態,即現在的狀態,而3.0則涉及未來自動駕駛的應用。譚奕表示,無人駕駛商業應用落地方面技術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和車路協同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也是共享出行走向3.0之路需要跨越的障礙。

              目前,自動駕駛和半自動駕駛的功能正逐漸普及,在邊緣云計算、流量傳輸和分配、低時延、零時延技術的加持以及在360的環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感應器的支撐下,“車找人”的未來非常可期,并且可以大量商業化落地,單單這一技術,就是顛覆性的2.0商業時代。

              譚奕認為,現在用戶對于司機的依賴性還很強,這意味著用戶必須忍受司機的習慣、車輛的環境和溢價的可能。隨著自駕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車輛和車型,這在2.0時代已經大大改變了自駕出行和有司機服務的格局,在未來,自動駕駛還會帶來顛覆性的改變,5G和自動泊車的落地是劃分2.0和3.0時代的重大變革,3.0時代就在前方。

              出行市場增量潛力巨大,科技驅動全產業發展

              共享出行目前被定位于公共交通出行的補充部分,譚奕表示,當前政策向好,政府看待交通新業態的態度非常開放,且從空氣質量和消費兩重維度來看,出行都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但現在的出行效率和出行成本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并不是最好的,不合格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增量市場并不會平均分配到制造業的各個主體身上。

              而好的企業必定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消費需求靠直接的體驗和交互來進行,而體驗和交互則需要科技的支撐。譚奕稱,科技能夠在增加出行愉悅的情況下,降低出行成本。GoFun出行正是一家科技驅動的企業,不論是不久前推出的GoFun Connect全新體系、與SAP、華為等科技巨頭的合作,還是對自動泊車、自動駕駛技術的深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賦能全產業,帶給消費者全場景、無縫銜接的更優體驗。

              譚奕表示,用戶分層的情況客觀存在,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消費能力。比如年輕人有很強的出行需求,但是價格耐受力比較低,企業要從各方面滿足這部分消費群體的需求,通過新零售打造全新的線下體驗,滿足生理需求和感官需求,讓消費者更愿意為高質量的好服務買單。

              過去的市場規律會按照新的出行方式做重新分配,在未來,只有擁有創造能力、有發展策略、有服務質量和遠見的企業才能把握市場。譚奕認為,用科學的商業模式去發展是立足市場的關鍵。GoFun出行的發展模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今后將繼續以科技和服務為立足點,通過車聯網的技術來連接人、車、服務,讓業務能夠在產業鏈中實現效率最大化,進而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車輛和出行管理服務平臺。

              據悉,GoFun出行上線3年多以來,已經覆蓋全國80個城市,目前已經有近70%的自營和加盟城市實現盈利。GoFun出行的愿景是讓每一個人的出行隨心所欲,秉承著這一理念,GoFun出行將發揮科技驅動的優勢,賦能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更從容地擁抱共享出行3.0時代。(一鳴)

            [ 責編:蔡琳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