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動汽車設計到電池的生產制造,從電池材料再到鋰電關鍵資源的開發利用,下一代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發展趨勢如何?鋰鈷等資源供應能否滿足電動車未來30年的高速發展?如何做好電動車電池的回收工作?近日,“電動車關鍵資源(CRM4EV) 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來自中國、德國、比利時、瑞典、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國的10余位知名專家就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發展、關鍵原材料的需求與開發利用、報廢電動車電池的回收等問題進行探討。
國際能源署電動車關鍵資源工作組負責人Bert Witkamp介紹了當前國際新能源汽車(NEV)發展市場現狀。他表示,電動汽車將進一步的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勢必給汽車行業帶來顛覆性變化。在與電動車直接相關的電池市場中,鎳鈷等關鍵原材料的需求預計將在2035年達到巔峰,其中鎳的需求量未來甚至將超過當前的普遍預測。因此,保障電池制造的技術和供應穩定、提高關鍵原材料回收循環利用將成為必然技術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的孫峙研究員從我國資源與環境安全角度梳理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業關鍵問題,提出重點推進高效預處理分選、金屬的選擇性提取與分離、短程高值利用、二次污染防控與資源化以及相關裝備的研發與產業應用。
瑞典環科院的Lisbeth Dahll?f分享了關于鋰電池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他們的研究,受益于電池生產過程中效率的提升,以及潔凈車間的應用等因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減少到61-106kg CO2 eq/kWh,同時由于電動車產業鏈十分國際化,部分產業數據缺失或不同步,導致不同研究機構給出的分析結果偏差較大,應加強國際間合作。
國際鎳協會的宋全明表示,從礦產冶煉到電池回收,碳排放對環境影響都較為明顯,現有鎳產能處于瓶頸期,建議電動車與電池行業合理預估鎳需求量,于此同時,要跟緊政府政策,做好市場預估。
國際銅業聯盟的Diego García Carvajal認為未來無線充電將會成為電動汽車主流,壁式電源轉換器可將正常的市電轉換為更高的85 kHz頻率。高頻功率被發送到安裝在人行道上或下方的固定接地墊,其銅線圈從而產生磁場。可移動部件固定在汽車底側,銅線圈與磁場相交,并使用電力電子設備將其轉換為直流電,以對車輛的電池充電。這種磁共振充電技術可以實現高達94%的電網到電池效率,此技術的成熟應用在將來會大大促進電動汽車的發展。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的王景偉教授介紹了電池負極材料回收以及國內在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工作進展和產研經驗。
中科院過程工程林曉博士介紹了電動車使用過程中能源供應鏈、電動車和電池生產過程中的資源供應鏈對電動車行業發展未來的影響。他建議,提高我國能源結構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是發展電動車的前提條件,同時應通過積累電池回收的成本和工藝數據、反饋給電池和汽車行業、從而推進電池和電動車的綠色設計制造。
與會專家還圍繞電動汽車電池回收及其環境影響、動力電池設計、下一代電動車平臺、鋰電池全生命周期評價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據悉,截至目前,參與國際能源署混合動力與電動車技術合作項目的成員國已達18個,成立電動車、混動車、氫燃料電池等項目的工作組多達44個。本次IEA HEV CRM4EV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是電動車關鍵原材料工作組首次在中國亮相。(思牧)
[ 責編:宋雅娟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