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敢貸,企業貸不起”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難題。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公司是從事水下機器人、傳感器和海洋大數據業務的科技型企業。2015年,羅博飛遭遇了困難,嘗試申請貸款,卻因為實物資產少、缺少抵押物而碰壁。“對于銀行來說,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須為實物,我們手里只掌握專利和技術。”公司技術總監范平說,隨著青島在全國首創專利質押保險貸款模式,羅博飛的無形“知產”終于變成了有價資產,提出申請后一個多月,公司就迅速獲得了200萬元的銀行貸款。
在青島,專利質押保險貸款這種模式通過專利市場化運作解決融資難問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解渴輸送“活水”。
近年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手段。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專利和商標新增質押融資金額583.5億元,同比增長2.5%;質押項目數3086項,同比增長21.6%。我國專利質押融資項目同比增長33%,其中金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小額專利質押融資項目占比為68.6%。
總部位于廣東省惠州市的九聯科技是一家擁有5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這家公司憑借3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設計專利,在建行廣東省分行成功獲得了3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在建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劉軍看來,知識產權金融更應該從側重質押融資的“資產價值”型思維向精準測評科創實力的“大數據”型思維方式轉變,以此開啟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的“第二發展曲線”。“我們開始嘗試用‘技術流’,從專利數量、技術領先程度、公司科技創新實力等多個維度,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對傳統‘資金流’評價模式進行有效補充。”劉軍說。
在建行廣東省分行的一塊屏幕前,九聯科技董事長詹啟軍看到了公司的“技術流”體檢報告,報告從成果總含量、專利密集度、研發投入穩定性等多個指標分析,經過測算,得出九聯科技的基礎技術流總評分,而這些指標成為建行廣東省分行貸款評價的重要依據。“沒想到專利質押可以給予這么大的貸款額度,這極大解決了我們的資金需求問題。”詹啟軍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1日 19 版)
(責編:曹昆、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