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權威發布:千方百計保障農民工拿到工資

            2019-10-31 09:21: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關系到廣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在國新辦3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了打擊惡意欠薪犯罪工作有關情況。

              依法懲治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

              “查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行為,需要四部門既履行好各自職責,又相互配合。”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程說,2014年以來,四部門加強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處理的銜接工作,完善了移送標準和移送程序,有效解決了實踐中出現的證據獲取、犯罪嫌疑人“逃而不匿”、責令支付文書下達、移送標準等問題。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副廳長羅慶東介紹,一些地方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勞動監察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全程跟蹤等制度,完善案件移送的標準和程序,促進了勞動保障監察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無縫對接。

              在四部門合力治欠下,一批有社會影響的典型案件得到及時依法查辦,有效打擊和震懾了惡意欠薪犯罪行為。2011年至今年9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案件26719件,各級人民法院對7674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拘役。

              聯合懲戒增加用人單位違法成本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兼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黃雙全介紹,對欠薪犯罪涉案在逃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第一時間上網追逃,加大追捕力度,盡快緝拿歸案。同時,強化“追欠”意識,依法及時查詢、查封、凍結涉案賬戶和財產,最大限度幫助農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挽回經濟損失。2015年至今年7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1.4萬起。

              目前,我國確立了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制度,被列入的用人單位境況如何?王程介紹,參加這項聯合懲戒的共有30個部門,企業被納入“黑名單”后,在招投標、信用評價等領域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工程建設領域的一些企業,由于其資質被降級,在市場競爭中只能排在后面。

              在執法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有效服務和保障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羅慶東表示,對欠薪主體履行義務完畢、獲得被害人諒解的案件,積極適用我國刑訴法規定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努力實現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和保護私營企業正常經營的雙贏、多贏、共贏的效果。

              下月起采取非常手段,春節前實現“兩個清零”

              每至年底,拖欠工資問題通常愈發顯現。今年8月,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均為成員單位。

              “不能讓農民工流汗還流淚,要千方百計保障農民工工資能拿到手,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和家人團圓。”王程介紹,從今年11月15日開始到2020年春節前,將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堅行動。對非常時期頂風惡意欠薪行為,四部門及領導小組的其他單位將采取非常手段,雷霆出擊、重拳整治。

              此次攻堅行動,執法范圍包括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工程建筑領域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等。各地將指導用人單位對工資支付情況集中排查整治,清理化解歷史欠薪陳案,堅決防止新欠,對查實的違法行為,做到“兩個清零”。今年10月底以前發生的欠薪案件,要在年底前全部清零。其他新增欠薪案件,在2020年春節前及時、動態清零,發生一起、處置一起。對自查和排查中發現的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和欠薪逃匿案件,四部門將采取嚴厲制裁措施,堅決遏制惡意欠薪犯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31日 02 版)

            (責編:莊紅韜、楊曦)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