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咖在烏鎮】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回顧日前落幕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多場主題論壇深度聚集了互聯網領先技術,另外,5G、太空漂移車、未來社區與智慧醫療等領先黑科技也紛紛亮相。伴隨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物聯網時代存在哪些網絡安全新隱患?如何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記者采訪了友友天宇CEO、中國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姚宏宇。
友友天宇CEO、中國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姚宏宇
“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將改變IT產業
記者: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曾多次被提及。“兩化”對于數字經濟發展意義何在?兩者有哪些內在聯系?
姚宏宇:數字產業化是通過網信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推動數字產業形成和發展;產業數字化是利用網信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實現產業升級。從這里可以看出,“兩化”的關鍵是網信技術,而網信技術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所以“兩化”對數字經濟而言,是堅固支撐的地基,也是促進發展的手段。
記者:之前您有提到過,未來20年內基于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的云計算將改變整個IT產業。什么是“分布式計算”,目前發展態勢如何?
姚宏宇:“分布式計算”本質是將多個分散的資源聚合在一起,形成能力更強、更大的資源。就像一家公司,人越多、能力就越強,做事情也就越多,甚至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
現在網絡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形成一個“萬物互聯”世界,整個世界都通過網絡連接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分布式系統,這與以前集中式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說,“基于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的云計算將改變整個IT產業”,這并不是說我們故意要去改變,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變了,變成一個分布式的環境,所有的技術都要基于這個環境去發展,都要適應這個環境,也要應用于這個環境。
通用場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瓶頸待突破
記者:有關人工智能發展備受關注。業界人士也提到,人工智能產業存在虛火旺現象,對此如何看待?
姚宏宇:現在的機器智能,在一些非常聚焦的特定場景且有一定的限制條件下,能夠做到很好,而在我們人所接觸的通用場景下,還很難做到精準度、智能化很高的程度。
人工智能在更多的通用場景下實用化落地還有很大難度,如果要達到這個能力,需要對每個細分場景及限制條件做模型、做訓練,這將占用非常多的人力。從目前來看,通用場景下可以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應該是人工智能領域遇到的一個最大技術瓶頸,這個瓶頸什么時候能突破還無法判斷。所以,人工智能產業要真正的落地,達到人的期望,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物聯網存在更多被攻擊風險點
記者:伴隨物聯網技術、應用不斷發展,與之伴生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看待安全新隱患?
姚宏宇:發展與安全是相伴而生的。物聯網能夠更好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攝像頭、傳感器、RFID標簽等一系列感知裝置的應用,讓人操控物、讓物操控物的同時,也讓人的感知范圍得到大幅延伸。
物聯網最大特點是覆蓋的面非常廣,且大多通過無線通信連接,這就導致其被攻擊的風險點變得非常多,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也多了起來。比如,通過無線熱點設置釣魚網站,通過攝像頭、麥克風竊取人們隱私,通過非法侵入,惡意擾亂或篡改物品的掃描、定位流程,惡意操控工廠生產制造產線,甚至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系統性的安全事件等。如何保證在大規模環境下的數據安全,如何防止惡意入侵,一旦發生了入侵,又如何快速發現并降低其擴散范圍,就成為目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記者:相比互聯網安全防護,物聯網安全更需在哪些方面發力?
姚宏宇:物聯網安全防范應該是一個系統化、體系化和持久化的機制。就現階段而言,其主要的發力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入侵行為“提前發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降低惡意入侵行為發生的幾率;二是在入侵行為發生后的快速隔離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降低入侵行為對物聯網的影響范圍;三是在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方面進行逐步完善,對威脅物聯網安全的犯罪行為給予嚴厲的法律制裁。
核心技術須要形成立體化競爭力
記者:大智移物云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核心技術,還有哪些受制約點和待突破之處?
姚宏宇:目前,全球信息技術領域正處于新舊體系交替的關鍵時期,為我們實現“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
就大智移物云時代,我國發展前沿產業核心技術的制約點來看,軟硬件產業還無法自成體系,國內企業長期被鎖定在產業鏈的中低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層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比如,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全球最大,但大多核心部件都靠進口。
記者: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姚宏宇:我國發展核心技術的關鍵,是形成立體化的核心競爭力,但要選擇軟件等相對容易的點去切入,因為軟件主要依靠的是人,硬件則需要依賴很多其他因素。
所以,首先,重點發展核心軟件,短期攻占相關領域技術制高點,逐步完善整體生態。其次,分步發展關鍵硬件,依托先前的經驗積累構筑基礎制造能力,逐漸優化制造工藝和技術水平,提升關鍵硬件的核心能力。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將有用的人才、“高精尖”人才引進來、留下來,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核心技術實現快速突破。
[ 責編:楊煜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