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產業轉移不可避免 企業“走出去”助力經濟華麗升級

            2019-10-25 11:39: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可避免。從整體、從中長期來看,產業轉移既釋放了部分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也緩解了部分地方土地、資源等要素壓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有益的。

              國家發改委日前舉行發布會,回應社會關切。針對一些媒體聲稱的“企業外遷潮”,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表示,近年來,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產業布局的深度調整,中國制造業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走出去”到國外設廠經營以及開展投資合作,是正常的市場現象。(10月22日《人民日報》)

              對于部分外資撤出和部分國內加工制造業轉移,此前媒體多有報道。有人錯誤地認為這是資本逃離中國的表現,是中國競爭力下降的表現,并據此唱衰中國經濟。這次新聞發布會上的官方回復,正是對這種看法的最好駁斥。外資撤出也好,加工制造業轉移也罷,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反映。這不僅不是唱衰中國經濟的依據,反而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成效的佐證。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產業轉移一直在持續進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日等國側重于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外轉移,當時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東南亞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逐漸也將資本密集型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同時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內地,成為承接此次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

              中國借助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勞動力價值不斷上升,勞動力成本也不斷提高。同時,收入增加后的中國民眾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更加強烈,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基于東西部發展的現實差距,雖然不乏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成功案例,但整體上看,由于種種經濟因素的制約,還是有部分中低端制造業轉移到了國外。近年來,“人口紅利漸失”“資源紅利減少”成為討論熱點。有人悲觀,但更多人樂觀看待,因為在激烈的討論中,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鏗鏘前行,正逐步完成雖艱難但不失華麗的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之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產業優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成為不少地方經濟的工作重點,產業升級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被動轉為主動。低端加工制造業的轉移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必然被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所代替,而后者也必將被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所代替。

              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可避免。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轉移出去是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也許對于個別人、個別地方,這是一個“陣痛”期,但從整體、從中長期來看,這種轉移既釋放了部分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也緩解了部分地方土地、資源等要素壓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有益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

            責任編輯:yjj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