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花樣年華”易遭抑郁癥攻擊 有效治療多數可恢復社會功能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10月22日,由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發起、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聯合發起、靈北公司支持的“陽光心靈,職場同行——綠絲帶關愛職場人群心理健康科普活動”在北京開講,北京老年醫院副院長李娟教授、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春雪教授分別做了精神衛生疾病的科普講座,呼吁關注年輕人的神經精神健康。
抑郁癥常攻擊人生的“花樣年華”
10月14日,韓國女明星崔雪莉自殺去世,年僅25歲,懷疑是抑郁癥所致。數據顯示,20-50歲的中青年是抑郁癥的高發患病高峰,而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正是主力的職場人群。全球范圍內,抑郁癥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的7.5% 。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有數據顯示,全球約有超過3.5億名抑郁癥患者,我國有超過5400萬名抑郁癥患者,占總人口的4.2% ,其疾病識別率、就診率、治療率均較低。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部中國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但如果按年齡劃分,年輕人第一位的死因就是意外死亡,而意外死亡里面第一位的原因就是抑郁癥相關的自殺。因此了解抑郁癥,預防抑郁癥,治療抑郁癥意義非常重要它攻擊的是人生的”花樣年華!王春雪教授解釋說,全世界每年有100萬人死于自殺,生命止于花樣年華,太令人痛心了。
國內臨床用藥監測數據表明:18-64歲的人群是抑郁癥用藥的主要人群,抑郁癥不僅帶來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患者郁癥患者難以應對人際及職場關系,由此導致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失業。這些數字顯示抑郁癥不僅僅是衛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療。
自我調節無效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幫助
抑郁情緒是一種情緒狀態,像喜怒哀樂一樣,每個人都會出現,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通過自我調節就會自行消退,不影響正常生活,不要被錯誤理解為是疾病狀態。而作為一種精神疾病領域的常見病,抑郁癥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障礙,同時伴有多種伴隨癥狀,時間至少持續兩周,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并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診斷。
“抑郁癥不單單是情緒問題,抑郁癥是多維度的癥狀組合,包括情感癥狀、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李娟教授解釋,抑郁癥患者不僅會有壓抑、痛苦、悲觀、絕望和焦慮等情緒問題,還會有頭暈、耳鳴、咽口干、心慌、憋氣、呼吸困難、胃腸道不適、周身疼痛、疲勞等軀體癥狀,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功能受損等認知癥狀。目前,公眾對抑郁癥的了解更多局限在情感癥狀,很多抑郁癥患者有軀體癥狀表現,但軀體癥狀常常掩蓋原有疾病,使臨床醫生不易及時做出抑郁癥診斷,影響抑郁癥的就診率、檢出率以及早期診斷。
王春雪教授提醒,面臨上述問題時,在網上學習正確的科普知識,采取自我調整的手段,輕度的癥狀是可以緩解改善的;但癥狀重、持續時間較長、自我調節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千萬不要自行解決,要借助專業的人員或機構。公眾對自己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要有一個敏銳的察覺,及時就醫,這樣才能得到最科學的幫助,避免疾病惡化,導致不良后果。
多數可恢復工作能力
“抑郁癥是可治的疾病,它和許多軀體疾病是一樣的,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多數可以緩解和康復,可以恢復病前的家庭功能與工作能力。”王春雪教授表示,隨著對抑郁癥認識的逐步加深,抑郁癥治療目標從臨床治愈到全面癥狀控制,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不僅要讓患者心情好轉,還要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據李娟教授介紹,目前抑郁癥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治療形式。藥物治療包括以抗抑郁藥物治療為主,輕度抑郁癥可通過心理治療、運動、陪伴等非藥物治療來調整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是一種會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對于初次發作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后還需要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患者不可自行停藥。同時提醒公眾,抑郁癥最嚴重的后果是自殺,如果自己和親人不幸受到抑郁癥的侵擾,請盡早到專業機構就診,嚴防自殺的發生。
(責任編輯:DF378)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