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他領銜建設了17座長江大橋

            2019-10-22 09:51:16     來源:光明網

             圖片來源于網絡

             周一有約

             天微微亮,年過六旬的楊志德就走上滬通長江大橋建設工地,查看施工進度,進行例行水上檢查,平均每天步行至少4公里。這樣的工作狀態,楊志德已持續了40多年。

             從木工開始干起,到退休依舊奮戰在工地一線,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二航局)顧問、滬通長江大橋項目經理楊志德領銜參與建造的長江大橋就達17座,多次刷新、創造世界紀錄,成為業內有名的“建橋明星”。

             抵押自家房產貼補項目資金

             1954年,楊志德出生在安徽省廣德市的一處偏遠山村,挖過煤、采過礦、伐過木。1978年,楊志德從重慶航務工程學校水工專業畢業,進入中交二航局四公司,做過木工、材料員、水工。

             年輕時的磨煉,培養出楊志德不怕苦、“豁得出”的個性。一次,冬天里在齊腰深的刺骨江水中,他帶領工人持續操作施工一個月,落下風濕性坐骨神經痛;另一次,和同事一起抬鋼軌,摔倒磕傷頭部縫了7針,第二天頭裹著厚棉帽依然繼續干。

             “做建設施工這一行,吃苦能磨煉個人品性。”楊志德說。

             在土木工程領域,大型橋梁由于受力結構復雜,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參與建設大型橋梁項目,一直讓楊志德魂牽夢繞。

             1995年,我國首座跨徑超千米的特大型鋼箱梁懸索橋梁——江陰長江公路大橋開工建設。楊志德出任一個標段項目部副經理,從他帶領施工隊進駐施工現場開始,各類難題便撲面而來。

             前期工地缺水,挑來的水燒開全是魚腥味兒。鉆孔樁、鋼套箱經常遇到技術難題,購置設備資金不足也拖慢施工進度。他們負責的錨體施工中,由于前期沉井施工企業工期嚴重拖延,負責上部結構的英國承包商聲稱:錨體交工耽誤一天罰8萬美元。

             高舉一杯深褐色茶水一飲而盡,楊志德扯起嗓子吆喝:“喝下去就是英雄!走下去就是勝利!”他梳理技術難題,向交通部派來的橋梁專家組專家挨個請教;資金不足,他就拿出單位加上自家房產到銀行抵押貸款;他還放棄春節休息,頂著風雪24小時連續作業,硬是將8個月的工期提前了4個月完成。

             江陰長江大橋通車儀式上,楊志德被請上主席臺。由此,中國橋梁建設大舞臺上多了一支生力軍。

             在此后20多年的時間里,楊志德先后領銜建設了潤揚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三橋、上海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滬通長江大橋等16座長江大橋。很多橋梁業主單位點名要楊志德出任項目經理。

             創新技術確保汛期平穩施工

             提高效率、縮短工期,是楊志德的“絕招”。

             工期為三年的潤揚長江大橋,楊志德帶領團隊提前一年完工;建設當時世界第三大跨度斜拉橋——南京長江三橋,他們提前二十二個月建成通車。

             “大橋都是公路或鐵路的控制性工程,早一天建成通車,就能讓群眾早一天享受出行便利。”楊志德說,但提高效率、提早完工不能蠻干,必須依靠技術攻關、工藝創新。

             江河汛期由于水位升高,會對橋墩等基礎結構施工帶來較大影響,有的橋梁項目遇到汛期只能停工。在南京長江三橋建設中,楊志德在北主塔施工時首創長江洪峰期內“無樁度汛”,實現汛期平穩施工,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施工現場,楊志德的“摳”出了名:鋼筋籠支撐鋼筋做成可拆裝式,循環利用;工地上杜絕使用一次性塑料飯盒,減少清潔人員節約成本;交通船舶按不同時段調度綜合運行,大幅提升使用率。

             但爭取工期提前,絕不能以降低質量標準為代價。

             江陰長江大橋橋梁主塔塔冠澆筑進入尾聲時,混凝土泵突然出現故障。前期澆筑的混凝土凝固,與后澆混凝土間產生縫隙。按常規,這類縫隙可按施工縫處理,但可能影響橋塔受力。

             “工期耽誤了可以搶回來,質量丟了還能搶回來嗎?那是犯罪!”楊志德毫不猶豫組織上百名員工鑿除300多立方米已澆筑的混凝土,重新澆筑。耽誤的半個月工期,經他與員工一起24小時輪班連續作業最終追回,如期完工。

             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楊志德年復一年的付出。

             兒子出生時,楊志德沒能陪在愛人身邊;兒子兩歲時,楊志德回家,兒子對他很陌生,喊不出“爸爸”;2002年大年初三,楊志德80歲的母親突然病倒,他驅車一百多公里趕回家鄉,在老母親床頭守了一夜,第二天便又急忙回了工地……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楊志德,依舊奮戰在橋梁建設一線。

             “我國高速發展形成的巨大橋梁建設需求,是每一位中國橋梁建設者能夠不斷突破自我的舞臺,更是服務公眾、報效祖國的機遇。”楊志德說。(李勁峰)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