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青報:社保繳費基數下降增強企業獲得感

            2019-10-22 03:30: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社保繳費基數下降增強企業獲得感

              降費3800億元表面上看是做減法,實際上有助于做大社保蛋糕。社保降費綜合方案統一了以個人身份參保的繳費政策,降低了繳費門檻,企業和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的意愿普遍增強。企業減負有利于增強發展實力,企業對政策更有信心,有利于擴大生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社保持續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0月21日召開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據介紹,今年5月1日《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正式實施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各地落實比較到位,絕大部分省份繳費基數都有一定降幅,一般降幅在10%左右,高的能達到15.5%。包括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在內,保守估計全年降費超過3800億元。(相關報道見A5版)

              降低社保費率、減輕企業負擔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普惠政策。一段時間以來,企業對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的呼聲較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一工作,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各地可將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目前,所有省份都調整了今年繳費基數上下限標準,所有養老保險單位費率高于16%的省份都降到16%,低于16%的少數幾個省以后逐步過渡到位。同時,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都繼續階段性降低。

              從實施效果看,社保降費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增強了市場活力,職工個人也得到了實惠。全國社保費率差異明顯縮小,有利于均衡企業繳費負擔,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就省下來的社保繳費,每一家企業都會算一本明白賬,要把錢花在緊要處,使在刀刃上。3800億元社保降費,換來了企業購買設備、擴大生產、設立創新基金、加大研發投入、改善員工福利、吸引留住人才等積極成效,看似只是幾個百分點的調整,卻有利于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的競爭活力。此次社保降費降得精準、力度大、直接有效,是不少企業的真切感受。

              降費3800億元表面上看是做減法,實際上有助于做大社保蛋糕。社保降費后,企業參保門檻降低,參保積極性進一步提高。雖然企業繳費減少,但企業員工參保的人數增加,社保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不僅如此,社保降費綜合方案還統一了以個人身份參保的繳費政策,降低了繳費門檻,企業和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的意愿普遍增強,有助形成企業發展與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另外,企業減負有利于增強發展實力,企業對政策更有信心,有利于擴大生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社保持續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這筆賬綜合算下來,必然是一個多方共贏的結果。

              社保繳費減少是否會影響養老金的足額發放,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降低養老保險費率,在有效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的同時,確實會減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針對部分地區養老基金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國家已經部署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加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力度,2019年中央調劑比例提高到3.5%,全年跨省調劑資金規模近1600億元;繼續加大各級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投入,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企業養老保險的預算資金達到5285億元,同比增長9.4%;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工作已經全面推開等。這些舉措有助于保證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證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保證社會保險工作“底線”和“紅線”不被突破。

              截至9月底,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2.99億人,已覆蓋超過93.1%的人口。社會保險基金集中統籌調劑使用是發揮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功能的核心。一方面,社保降費從2015年以來,先后進行了5次調整;另一方面,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今年將是連續第15年。社保降費不是階段性政策,而是長期性制度安排,彰顯了中央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這項放水養魚利企惠民的善政,一定要繼續做好做實。

              本報評論員??金雨紅

            責任編輯:覃肄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