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1日訊(記者顧陽)針對個別外媒質疑我國經濟數據,認為我國經濟是“嚴重放緩”,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袁達在今天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上述報道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站不住腳的。
對于外媒提及的相關數據,袁達以實物量指標為例作了回應。他表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超5億人次,收費公路交通流量達到3.7億輛;10月1日當天全國鐵路客運量達到1713.3萬人次,刷新國慶假期單日客運量歷史記錄。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長4.4%,其中工業、服務業用電量分別增長3%、8.7%;貨運量增長5.9%,其中鐵路貨運量增長6.1%。
“這些實物量指標是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夠支撐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的判斷。”袁達強調說,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國內外困難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民生福祉不斷改善,既實現了“穩”,又取得了“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這個速度,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快的。
“別需要指出的是,三季度經濟增速雖略有放緩,但發展質量仍在持續提升。”袁達舉例道,比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4%、8.7%,明顯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已基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總之,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只要就業擴大、居民收入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發展質量效益逐步提高,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袁達指出,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嚴峻,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運行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發展優勢不斷顯現。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我國的政治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經濟優勢更加凸顯,有底氣有能力應對外部沖擊,確保經濟大盤穩定。
二是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我國“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降低增值稅稅率、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等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三是發展動力日益增強。在應對嚴峻復雜形勢的過程中,很多企業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加強技術研發攻關,保障供應鏈安全,著力挖潛降本增效,進一步夯實了發展的微觀基礎。
四是發展信心更加堅定。國慶70周年系列活動極大地鼓舞振奮了人心士氣,充分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奮進新時代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增強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我們堅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中國經濟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袁達說。
(責任編輯:張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