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技術服務讓我的科研更接地氣”(科技視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⑧)

            2019-10-21 08:51: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朱丹在養豬場現場測定數據。   梁光華攝

              “兒時唱歌媽媽愛。黑黑八戒真奇怪,沙里跑得比羊快,歡快吃料排隊排……”

              這是一首流傳在重慶涪陵地區的兒歌,里面提到的“黑黑八戒”指的是涪陵黑豬。涪陵黑豬主要分布在涪陵、黔江、萬州等區縣,營養豐富,是重慶市五大地方優良豬種之一。

              過去,人們知道有名的涪陵榨菜,知道涪陵黑豬的并不多。隨著近些年來當地將黑豬養殖發展為重要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涪陵黑豬的名氣越來越大。

              轉變背后,除了當地養殖戶們的勤奮和努力,科技特派員們功不可沒。

              

              轉養品種不難,難的是如何把產業做大做強

              涪陵黑豬肉味鮮美,但由于一直未被開發,因此也未形成產業化養殖。近幾年,人們琢磨,是不是可以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特色品種養殖?涪陵區科技局向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的專家們討教。有著豐富養殖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重慶畜牧科學院高級畜牧師朱丹建議,可以嘗試養殖涪陵黑豬。

              “涪陵黑豬是咱們當地的特有品種,肉質好,肌間脂肪多,香味濃厚,百姓們都喜愛。發展特色品種養殖,它是最佳選擇。”朱丹說。

              在專家建議下,涪陵區內不少養豬場及養豬合作社開始飼養黑豬。轉養品種不難,難的是如何把產業發展起來并且做大做強。

              涪陵區科技局農社科科長高波說:“品種是生豬發展的核心,對推動生豬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傳統涪陵黑豬飼養有上百年歷史,但豬的品種質量參差不齊,整齊度差。沒有好的品種,就建立不了好的品牌,產業就發展不起來。”為了盡快解決這個問題,2013年涪陵區科技局選派科技特派員支持涪陵黑豬的選育,朱丹是其中一員。

              選育豬種的過程復雜且漫長。

              “配套系培育至少得4個世代。每個世代需要花費一年時間,培育出來還要中試推廣3年以上,最后才能申報農業農村部審定,這中間又需要兩三年。算下來,培育一個完整的配套系大致需要10年的時間。”朱丹說。

              盡管平時科研任務重,朱丹仍堅持經常下養豬場去親自操作。有時實在沒時間到現場,朱丹就會電話遠程指導場里的育種員操作,然后讓他們把數據傳過來進行處理分析。

              在朱丹和其他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好豬種被選育出來,涪陵黑豬產業的產值也隨之大幅提升。據統計,2013年以前,存欄涪陵黑豬母豬300余頭,年出欄肥豬5000頭。2016年,涪陵黑豬母豬達到2000頭,年出欄肥豬4萬頭。

              “由于肉質好,深受消費者歡迎。”高波說。

              朱丹計劃繼續開展涪陵黑豬的品種世代選育工作,讓品種特性更穩定。比如,肌間脂肪保持不下降,同時瘦肉率和生長速度都提高起來,使其更好向社會推廣,讓養殖戶的效益更顯著。

              擺脫傳統的土方法,養豬其實是門技術活

              養豬的活兒不好干,養活容易養好難。用過去傳統的土方法養殖肯定不行,養豬其實是門技術活。

              “從豬種選擇,到圈舍環境再到飼料配制以及管理都有講究。比如,飼料就要求充分利用多樣農產品,合理搭配,營養均衡;圈舍要通風透光、干燥衛生,定期消毒;管理要科學,定時、定量、定人、定位、定期驅蟲和定期防疫,肥豬要適時出欄。”朱丹說。

              養殖戶何朝勇以前一直都是混養豬,沒有分類,品種也比較雜。朱丹看到后,建議他要分類養殖,按大小梯度來分。

              朱丹告訴何朝勇一個“秘密”:一個圈里大小豬都有的話,大豬成熟時,如果進去攆豬,整個豬群的應激反應就會影響到剩下那些小豬的生長發育。在朱丹的指導下,何朝勇將養殖場的豬都一一分類進行飼養,差異化明顯變小,黑豬長得越來越好。

              長期和養殖戶們在一起,朱丹和很多人成了好朋友。養殖戶李海華就是其中之一。轉行養豬時,他本來想養的是外種白豬。“后來,朱丹老師跟我建議還是養本地黑豬更合適,并且親自帶我去選種,又教我怎么配種,怎么現場管理……”在朱丹的指導和幫助下,李海華如今已成為行家里手,養豬場也搞得風生水起。

              在一線提供科技服務,也給朱丹的科研工作帶來許多靈感。比如,她由此發現了豐富的遺傳資源,促進了《盆周山地豬特色性狀的挖掘》等科研項目的研究。當配套系毛色出現雜毛,她通過實驗室測定和現場比對,促進了毛色基因檢測技術更成熟等。

              “技術服務讓我的科研更接地氣,也更有的放矢。”朱丹說。

              除了有技術之外,還需要有勇氣和體力

              一臺老式手提電腦,一個簡單行囊,以及一個裝了紙、筆、工具的斜挎包,這三樣是朱丹每次下場進行技術服務的常備行頭。

              當科技特派員7年來,朱丹每年給重慶數個萬頭豬場進行養豬技術培訓2000人次以上,在現場培養養豬技術“二傳手”上千人。她還堅持每月到規模豬場進行駐場技術服務。白天在場內巡察,關注管理環節,晚上進行培訓交流,推動豬場效率提升。

              從朱丹單位到涪陵,高鐵不能直達,需要中轉。每次下養豬場,她來回都跟“打仗”一樣。“有時屠宰測定采樣需當天送回實驗室測定,時間更是緊張。有一次為了趕上動車,我跑得直喘粗氣,好歹趕上了!”朱丹說。

              當養豬科技特派員,除了有技術之外,還得有勇氣和體力。在這方面,女性并不占優勢。不過,經過這些年的下場鍛煉,朱丹笑說自己翻豬圈的本領越來越強,“以前可不這樣,我最害怕的就是翻豬圈了。”

              和豬打交道時,其實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簡單。一次,有頭母豬產仔,朱丹拿產仔本去查配種記錄,可是怎么找都沒找著與配公豬的耳缺號。難道是母豬耳缺號看錯了?于是她返回豬圈準備重新辨認。

              “當時我看到產仔母豬瞇著眼,以為它睡著了,就伸手去牽豬的耳朵確認耳缺號。沒想到剛摸到,母豬就歪頭咬住了我的右手。”朱丹說,“我頓時感覺豬牙已經咬穿了二三指根肌肉。就在母豬張嘴再咬的瞬間,我趕緊抽出手,血一下就冒了出來。”

              后來,朱丹在給養殖戶們培訓時,就常常告誡他們千萬別碰剛產仔的母豬,萬一要碰,一定要借助工具,保護自身安全。

              做了多年的科技特派員,朱丹覺得好的科技特派員一定要多去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只有了解清楚對方需要什么,才能做到真正對癥下藥,從而獲得好的效果。”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1日 19 版)

            (責編:喬雪峰、呂騫)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