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普活動要“聚粉”“吸睛”(創新談)

            2019-10-21 08:51: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創新思維和手段,加緊探索更高效的科學傳播路徑,從而達到更加入腦入心的扎實效果

              

              今年9月“全國科普日”里,科技展覽、學術講座、科學視頻等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科普活動輪番上陣,給人們送上科學大餐,掀起新一輪科學傳播活動的高潮。

              據中國科協公布的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8.47%,相比2010年的3.27%和2015年的6.20%,有了明顯提升,反映出科學傳播工作的積極成效。同時也看到,當前的公眾科學素質現狀,與2020年達到10%的目標仍有距離。為何是10%?公眾科學素質的水平決定著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人力資源基礎,10%正是一個國家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應跨越的基本門檻。

              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讓更多的人知曉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感受和了解精彩的科學文化?如何通過科普活動更充分地釋放科技對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的支撐潛力?求解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思維和手段,加緊探索更高效的科學傳播路徑,從而達到更加入腦入心的扎實效果。

              用創新思維尋找新的傳播載體和渠道。譬如,作為傳播媒介,電影擁有廣泛的觀眾群體和不動聲色感染公眾的能力。與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的高票房和高口碑相伴隨的,是“黑洞”“洛希極限”“引力彈弓”等科學知識在網上搜索量的極速增長,以及越來越多青少年開始把“成為科學家”奉為自己的夢想。利用新的傳播渠道,能實現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國家天文臺入駐抖音平臺不到5個月時間,粉絲數量超過42萬,單期視頻播放量最高接近1500萬。體現用戶點贊之后是否會關注這個號的“粉轉比”更是達到2.5∶1,遠遠高于娛樂號10∶1的“粉轉比”數據,反映出科學“粉絲”大有人在,只欠能夠近距離親近科學的“東風”。

              轉變內容呈現方式,用更鮮活有趣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今年5月份的中國科學院公眾開放日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大膽引入二次元(二維)的元素,以漫畫愛好者喜愛的方式展示科學,場面火爆。與此同時,“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公號,也在不到半年內吸引了近50萬粉絲的追隨,實現了科學傳播的新突破。

              在這些提升科學傳播力的探索過程中,科學家、科研機構不再是簡單地進行知識遷移,整個過程包括了科學文化信息的綜合、信息向大眾文化的轉譯,以及最終轉變為文化產品,創新思維潛藏其間,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見,隨著科學不斷擴展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不斷促進社會發展,科學傳播理念的升級、模式的創新和路徑的開拓,也有必要同步刷新,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增強公眾科學素質,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夯實基礎。

              (作者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1日 19 版)

            (責編:喬雪峰、呂騫)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