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新挑戰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核心議題。近期,筆者參與了WTO年度公共論壇、雅典民主論壇和羅德島論壇等國際知名論壇設置的研討會,切實感受到這些國際論壇已成各界專家和精英研討國際熱點、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這些論壇在引導國際輿論和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舉辦國際性論壇已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舉辦國際論壇,一國可以引導論壇參與者對某些國際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案。會議結束后,通過對論壇成果的宣傳,可以直接影響國際輿論對相應話題的主流觀點。例如2019年冬季達沃斯論壇設定“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結構”的論壇主題后,“全球化4.0”這一概念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冬季達沃斯論壇提出的這一概念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國際話語體系的一部分。
國際話語體系是一國國際影響力的具體體現。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現有國際話語體系的主導力量,這既體現在它們在現有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在它們對國際輿論主流觀點的影響作用。二戰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主導著世界經濟發展。在聯合國中,美國也處于核心位置,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特別在蘇聯解體后,正式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相比之下,中國則經歷了長期的韜光養晦,恢復經濟發展,盡管中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但仍然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決定了中國參與構建國際話語體系需要更多付出更多努力。
目前,雖然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治理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一些國家對中國仍存在誤解和質疑,對于中國的崛起他們會產生畏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發聲,用國際化的語言向世界傳遞中國愿與各國共同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信號。
筆者在參與雅典民主論壇等研討時發現,盡管中國已經成為許多論壇議題的核心關注點,但是真正參與討論的中國人卻是鳳毛麟角。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通過國際社會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對與中國相關的議題進行解釋,甚至與西方國家具有公眾影響力的政客、學者等進行辯論,則可有效改變這一情況。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進一步融入和構建國際話語體系已成為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需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這一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是中國為推動全球治理發展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提出的國際合作計劃。盡管這一倡議有著美好的愿景,但是卻被一些西方國家誤讀,對此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去”,在國際主流輿論場合對“一帶一路”進行解讀,打破別國因缺乏了解而產生的質疑。
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論壇是推動中國進一步參與全球治理,融入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具體舉措。事實上,我國在論壇活動舉辦方面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今年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是政府主導舉辦論壇的一個成功典范。
推動中國進一步參與構建國際話語體系不僅需要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也需要讓我們的品牌論壇“走出去”。正如夏季達沃斯論壇由天津和大連輪流承辦,我國倡導發起的品牌論壇也可以在其他國家舉辦,如瑞士、奧地利等政治立場較為中立的國家。筆者近期參與的雅典民主論壇和羅德島論壇的主辦機構分別為《紐約時報》和文明對話研究所,均非來自希臘本國。通過將論壇舉辦地設置在外國的方式,這些論壇無疑擴大了自身在舉辦國的影響力和參與度,有利于吸引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國際人士關注。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形式,增強我國對國際輿論的引導能力。
參與構建國際話語體系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另起爐灶”,構建一個與現存國際話語體系相抗衡的東方體系,而是讓中國元素融入現有國際話語體系。在全球化新時代出現的各種挑戰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追求目標。只有求同存異,凝聚共識,相向而行才能真正實現“共商、共建、共享”。
(原標題:創新國際話語體系需要更多中國人“走出去”)
(責任編輯:DF395)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