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學獎項公布,2019年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
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在獎項公布的第一時間,多位領域專家用通俗的語言,在知乎為廣大網友解讀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
中科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呂瑞清、知乎id“莫小軒”稱,氧氣可以結合血紅蛋白,為有機體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支持;但過多的氧氣又會造成機體損傷,比如氧自由基能夠破壞很多蛋白質分子,也是人類衰老的元兇。
所以,氧氣的攝取和利用需要“剛剛好”。那么這一研究工作又有什么用呢?上海交通大學外科學博士傅士博、知乎id“菲利普醫生”表示,如惡性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和其他循環障礙等人類的多種疾病都和常氧/缺氧調節有關。而今我們能讓氧氣的利用保持在“剛剛好”的水平,這種適應能力背后的原理終于在三位大佬的帶領下窺見一斑,從而更清楚的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認識疾病。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就在你我手中
細胞感知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可能離我們很遙遠,但今年的化學獎足夠“接地氣”。在今天,鋰電池已成為生活必備,它的便利性讓人習以為常,但在20世紀70年代,它的發明堪稱“劃時代”的奇跡。在“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鋰電池,這項技術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問題下,知乎用戶、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博士張抗抗講述了鋰電池誕生的故事。
?
早期鋰電池的工作依靠“鋰轉化”,存在自燃危險。惠廷漢姆的研究發現除“鋰轉化”之外的另一個技術路徑:鋰嵌入。鋰嵌入大大提高了充放電反應的可逆性及使用的安全性。但鋰嵌入在能量密度上占劣勢,無法應用到鋰離子電池制作中。后來,年過半百的Goodenough先生,以一己之力發現了層狀結構的鈷酸鋰、尖晶石結構的錳酸鋰等大部分關鍵正極材料,由此奠定了鋰電池大發展的理論與技術基礎。站在歷史角度來看,鋰電池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可充電電池理論極限的科技史。
諾獎圓桌拉開“知乎科學季”大幕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宇宙學理論和系外行星,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么意義?”“如何評價2019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在“扶貧”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在知乎,諾獎所覆蓋的領域均能找到對應話題。大批科學專家、精英以及愛好者從各個角度出發,幫助更多人感受諾貝爾獎魅力。
科學一直是知乎的高人氣領域,本次“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也正式拉開“知乎科學季”的大幕,據悉,后續將有三位諾獎得主在知乎親自提問,與網友深入交流。(肖春芳)
[ 責編:宋雅娟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