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2日訊今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第一副理事長潘光偉在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銀行業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不動搖,堅持服務民營小微企業不放松,堅持創新引領不停步。
潘光偉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獲得感明顯增強。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鄉鎮機構覆蓋率達96%,全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5.6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涉農貸款余額34.2萬億元,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6.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全國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287.6億元,扶貧開發項目貸款余額為4247億元,全國334個深度貧困縣各項貸款余額17366億元,較年初增速7.9%。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通過建立起多樣化金融機構、開發出多元化金融產品、培育出多層次金融市場,將服務‘觸角’伸向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如同人的心臟將資金之‘血液’輸送到經濟體的每個部位、每個組織、甚至每個細胞。”潘光偉說。
針對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潘光偉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努力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堅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一要不斷提升改進服務。向著加大力度、延伸廣度、拓展深度、增強厚度的方向,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二要通過“雙基聯動”、村口銀行、“惠民貸”等多種形式,助力精準脫貧,增加“三農”金融供給,達到金融服務“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目的;三要遵循EGB原則,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業務,推動綠色低碳的鄉村振興建設,助力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四要關愛殘障人士,繼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按照中銀協發布的《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為殘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離的金融服務,努力打造有溫度、有情懷的商業銀行。
潘光偉還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不斷優化服務質量的同時,積極研判行業發展趨勢,主動引領創新服務潮流。持續拓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技術在服務領域的實踐,不斷推進網點智能化、特色化轉型,加強電子渠道業務場景化、綜合化發展;不斷優化業務辦理流程,擴大服務覆蓋面,增強客戶體驗,提升客戶黏性,將更高質高效的服務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讓優質銀行服務無處不在、觸手可及。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