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昨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機構認為,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對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其自身定位、國際經驗、差異化和相對高端的國際化產品和服務能夠提升和豐富中國投行的服務。對國內原有機構的沖擊也沒有很劇烈,更大的意義在于做大蛋糕,共同提升。
證監會確定券商、基金等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時點
在昨天的證監會例行記者會上,證監會發布消息稱,2020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介紹,今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對外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經統籌研究,證監會進一步明確了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
她表示,證監會將繼續堅定落實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部署,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對外開放的具體工作,繼續依法、合規、高效地做好合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設立或變更實際控制人審核工作。
據悉,目前外資股比放寬至51%的政策已落實落地。證監會于2018年發布實施了《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和《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等管理規定,已先后核準設立4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不少外資機構對加大對華投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表達了積極的意愿,開放政策效果和各方反應良好,為加快推進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對外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對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其自身定位、國際經驗、差異化和相對高端的國際化產品和服務能夠提升和豐富中國投行的服務。對國內原有機構的沖擊也沒有很劇烈,更大的意義在于做大蛋糕,共同提升。
外資加速入場利于我國資本市場機制完善
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結合之前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推出的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以及MSCI不斷擴大A股納入因子等一系列動作,金融開放加速的信號非常明確。
付立春表示,對于市場而言,放開期貨和證券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有利于提升A股的國際化水平,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將大大提速。大量外資進入,對當前的投資風格,以及散戶為主的市場結構的改善,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隨著外資流入,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內地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也將有利于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市場成熟度的提升。
中泰證券研報估算,2018年6月A股開始納入MSCI指數體系,但納入因子只占2.5%。2018年9月納入因子提高到5%。2019年底前,納入因子將分三步增加至20%(5月、8月、11月),預計全年帶來的被動增量資金就有910億元。目前擴容第二步已在8月27日收盤后生效,A股納入因子從10%擴至15%,被動資金在當天全部到位。
9月30日,國慶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尾盤再現集體涌入,全天小幅凈流出6.34億元。至此,北向資金9月的月度凈流入金額達到了646.64億元,刷新了其歷史單月的最大凈流入額。此前,北向資金月度凈流入金額超過600億元的共有2次,即2019年1月和2月,分別為606.9億元和603.9億元。
而對比A股今年曾走出的春季行情,分析人士認為,彼時北向資金的踴躍入市,對于“小行情”的催動作用不可忽視。因此,若北向資金后續能延續9月規模的凈流入,未來大勢可以保持相對樂觀。
當前,外資已成為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2017年后,外資持股規模已超過國內股票型基金資產總規模,且呈加速增長趨勢。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不僅僅帶來先進的投資理念,也會促進市場機制的改革。
李迅雷表示,市場機制的改革才是國內市場投資風格與投資理念與國際接軌的主要推力。對外開放和機制改革可以相互促進:一方面,沒有機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深度就會受限制,外資參與的積極性就難提升,即使外資一定程度上進入,恐怕也要“入鄉隨俗”;另一方面,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為、對監管的需求等都能促進A股市場化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鯰魚效應”增加行業競爭活力四季度看點頗多
談及對外資控股或者獨資設立基金公司對國內基金業的影響,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現象有可能會為國內基金業帶來“鲇魚效應”,隨著大型外資機構不斷涌入,以及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將對資管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基金經理表示,他在與海外機構的合作中看到,外資機構在某些領域確實做得比較精細,有的構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資風控體系,實施了精細的操作流程;有的產品線風格鮮明,業務布局著眼全球市場,投資眼界開闊。
但該基金經理認為,外資機構的優勢在于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治理體系,而國內機構的優勢則在于對本土市場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經歷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公募已經走出一批綜合實力強勁、產品線齊全、投研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有實力應對海外資管機構的挑戰。”
在更多的市場人士看來,外資公募和內資公募并非截然對立,兩者皆是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參與者和服務者,通過為國內投資者提供差異化、多元化服務可以實現協同發展。
落實取消券商等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是四季度開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首個禮包,今年年中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提出了落實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九條舉措,目前其中一些已經陸續落地,因此市場預期剩下的一些舉措或在四季度完成釋放。
九項舉措主要分為四大方面,即境外投資者類、機構牌照類、產品類以及H股全流通改革。其中,涉及境外投資者的改革最多,包含:推動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適當考慮外資銀行母行資產規模和業務經驗,放寬外資銀行在華從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準入限制;研究擴大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渠道;放開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產品參與“滬港通”、“深港通”交易的限制。
市場認為,如果上述政策能夠順利落地將能夠大大拓寬境外投資者在境內市場的投資通道,減少投資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舉措中的大多數尚未落地,因此四季度涉及投資者的對外開放舉措將是市場關注的重點,而引導外資進入境內市場也是今年貫穿全年的對外開放主題。
其次是機構牌照類的改革,包括按內外資一致原則,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合理設置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的資質要求,特別是凈資產要求等,而隨著《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的發布,這項改革的舉措已經悉數落地。
除了上述的兩項外,在產品類開放方面還有:持續加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范圍;研究制定交易所熊貓債管理辦法,更加便利境外機構發債融資。目前這類舉措也持續在落地的過程中,也是四季度可以期待的對外開放禮包。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