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八仙棋局”系恐龍化石 當地已有工作人員實地查看

            2019-10-10 09:12: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10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中美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浙江省中西部蘭溪市發現了重要的大型恐龍足跡。

              邢立達副教授介紹,相關研究結果已經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歷史生物學》上。他表示,在此之前,這些足跡一直被當地村民解釋為“八仙下棋”的遺跡,而古生物學家此次的“新發現”,對研究中國白堊紀中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說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蘭溪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了解到,當天上午已安排工作人員實地查看,目前正在調查村民“修復”的細節,為下一步制訂保護方案做準備。

              最大足跡長82厘米

              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最早得知蘭溪有疑似恐龍足跡的消息源于一則網友求助。今年年初,家住浙江蘭溪的陳永前通過社交媒體聯系到了恐龍專家邢立達。據他介紹,小時候去外婆家拜年時經常路過八仙崗,“那里的凹坑應該是動物留下的痕跡”。

              帶著陳永前的疑問,2019年3月,邢立達和團隊的其他學者一起實地走訪了八仙崗,他回憶說:“八仙崗確實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地面的凹坑有著清晰的恐龍足跡的模式。旁邊還有一座寺廟,香火很旺。”

              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根據他們實地走訪調查,八仙崗一帶的恐龍足跡大約有20余個,尺寸各異,“最大的長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約70.5厘米,最小的足跡則只有22.7厘米長。這些恐龍足跡都為蜥腳類恐龍所留,以此對應的體長大約是14米、12米和3.8米。”

              世界權威恐龍足跡專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解釋說,蘭溪的蜥腳類恐龍足跡距今約1億年,系白堊紀中期留下的化石。“這些足跡都由明顯區別的兩部分組成:內部為真足跡,外部圍繞著沉積物的擠壓脊。真足跡上能觀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后足跡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強壯,能幫助恐龍更好地抓住地面。”

              根據他的介紹,蜥腳類恐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相比其他恐龍,蜥腳類恐龍的脖子異乎尋常的長,“這使得它們可以吃到其他恐龍吃不到的食物,就像今天的長頸鹿一樣,可以吃到樹頂上的葉子。而由于身軀過于沉重,它們又不得不長出柱子一般的四肢來支撐身體。” 以著名的蜥腳類恐龍梁龍為例,成年恐龍體長可達25米,每天都要吞食大量的食物。除此之外,蜥腳類恐龍的另一特點是,通常靠四肢行走。邢立達介紹說,“這次的發現表明,蘭溪八仙崗區域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活躍著大群的蜥腳類恐龍,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區,與這些恐龍共生的可能還有肉食性恐龍,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相關的記錄。”

              足跡被村民用石頭填充

              10月8日,在媒體得知八仙崗凹坑原是恐龍足跡想要實地探訪時,眼前的恐龍足跡卻變了樣子。原本最為明顯的幾處凹坑被人用石頭填了起來,并在石塊上重新人工鑿出了凹陷,像是給恐龍足跡套上了石制的“保護殼”。

              參與此次“修復”的村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石頭把凹坑填起來是大家眾籌完成的,目的是希望能夠保護這些凹坑。據村民介紹,“修復”工程于去年年底開始籌備,大家還專門為此請了工人,并于今年端午節前后成功安裝。至于凹坑可能是恐龍足跡的事情,幾人均表示不知情。

              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從蘭溪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了解到,目前該局已經接到相關情況的反映。蘭溪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地礦科華科長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已經去現場查看過了,現在正在和當地鄉鎮溝通,調查當時的工程細節,之后確定具體的恢復方式。”據華科長介紹,目前正在積極和相關專家學者溝通,希望能夠盡最大可能減少對足跡遺址的損壞。

              積極溝通制訂保護方案

              邢立達副教授告訴北青報記者,就足跡化石的保護來說,一般還是希望能夠移除人工制品,恢復化石原貌,通過原址建造保護屋等方式進行保存,“肯定是要隔離自然風化的。” 目前,考察隊專家正在與當地管理部門溝通,制訂保護方案,希望能夠讓這片罕見的足跡得到更妥善的保護,并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化石點就位于八仙崗村后的山崗,崗頂十分平坦。此前,八仙的故事傳說曾在當地留下深刻影響。

              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

            [ 責編:趙清建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