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新中國70年的歷史上,資本市場29年的發展歷程是其中絢麗的一筆。從創設滬深交易所到實施股權分置改革,再到創業板、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建成;從最初“老八股”到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新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通過改革和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根基不斷夯實,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向著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目標加速快跑。
在科創板開板并試點注冊制引領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個方面重點任務落地。資本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從誕生的第一天起,資本市場就站在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前沿,不斷推動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動力支持。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作用的范圍和程度也日益提高,地位愈來愈重要。
作用地位日益重要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隨后,深圳證券交易所獲批成立。滬市開業之初,共有30只證券上市,包括國債5只、企業債券8只、金融債券9只、公司股票8只,史稱“老八股”。
時光荏苒,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早已從“試點”成長為“參天大樹”。數據顯示,從1991年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到2018年底,上市公司達3584家,增長了276倍;1991年總股本6.29億元,到2018年是5.76萬億元,增長了9154倍;總市值方面,1991年總市值是110.19億元,2018年達到43.49萬億元,增長了3947倍。1991年,中國股市總成交量是43.67億元,而2018年達到90.17萬億元,增長了2萬多倍。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說:“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很多公司解決了融資問題,也為助推經濟體制改革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告訴記者:“從歷史來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創辦資本市場長期的定位,從經濟實踐看,促進資本形成是資本市場制度創設的原生動力。”
安青松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是直接催生資本市場的原生動力。當時,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經歷“撥改貸”制度改革后,面臨負債率畸高不下、資本金增加機制缺失的困境,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經濟體制中迫切需要改變依靠財政撥款增加資本金的舊體制,建立新的資本金形成機制,資本市場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從“姓資姓社”的爭論,到懷疑“股市是制造泡沫的場所”,再到擔心全流通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資本市場的發展,一路伴隨顧慮和分歧。可喜的是,隨著資本市場實踐的深化,人們對資本、資本市場的特性、規律和作用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
如果說,中國股市從建立之初,側重于解決國企融資,強調單一融資功能,逐漸地,人們認識到資本市場是一個要素市場,強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再往后,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其認識不斷深入。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進入新時代,在提高金融體系對中國經濟適配性的背景下,更著眼于資本市場各種功能的綜合發揮,真正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二大債券市場。一位親歷中國股市“風風雨雨”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市場變化非常大,從不規范到規范,從單向到雙向,從封閉轉向開放,從一個散戶市場變成散戶和機構共存的市場。從滬深港通、QDII、QFII開始,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投資者和市場越來越理性,投資品種越來越多,“從全球看,現在的中國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規范。
2018年10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強調,資本市場關聯度高,對市場預期影響大,資本市場對穩經濟、穩金融、穩預期發揮著關鍵作用。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本制度,發揮好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2018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資本市場在現代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從經濟發展全局出發,指明資本市場的使命和發展方向。
今年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
可以說,對于資本市場的表述,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越來越體系化,指示也更加明確。資本市場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監管理念與時俱進
29年間,我國資本市場從誕生之初的中央和地方“各負其責”的監管理念,到逐步建立統一、垂直、集中管理的證券監管體系;從居高臨下的股票配給式監管、行政干預到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理念不斷與時俱進,監管制度在與市場各方的磨合中不斷完善。
1986年至1992年間,盡管滬深交易所先后開業,但是全國證券交易依然缺乏統一監管,集中監管理念尚未推行。
1992年,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監會先后成立,股票發行的試點也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全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監管體系開始形成。
“如果從體制演變角度看,1992年之前的證券市場基本處于監管理念逐步形成的初級階段。1992年之后,隨著中央層面的新監管部門設立,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更加重視,監管理念更趨集中、統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說。
1996年3月份至1998年,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統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伴隨一系列部委職能調整,中國證監會明確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職能得到大大加強,集中統一的全國證券監管體制基本形成。
1998年底,證券法獲審議通過,標志著證券市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法律確認,有利于進一步統一各方面的思想認識。
2001年,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證券市場逐步開放。在內外部力量共同推動下,監管理念開始甩掉行政“拐棍”,更多依靠市場“無形之手”解決問題。
為什么要強調市場的力量?經過上世紀90年代近10年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問題,管理部門不得不重新審視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以及制度化建設,開始提出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等概念,逐漸強化信息披露、打擊市場違規行為和加強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政策導向也由原來的一味調控指數,轉變為推進市場化建設。
市場化的重要內容是取消行政審批,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2001年4月份,證監會正式取消IPO審批制(指標制),取而代之的是核準制(通道制)。每家券商一次只能推薦一定數量的企業申請發行股票。隨后,一系列旨在培育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如允許三類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入市、允許保險資金入市、銀行資金可以通過質押貸款進入股市等。
反映這一時期監管理念轉變的另一件大事是,監管部門不再緊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醞釀推進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業板、中小板設立。2004年5月份,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中小企業板。之后,中國證券市場不斷探索市場化退出機制,上市公司退市開始出現。
2004年至2007年,監管部門對我國證券市場“新興加轉軌”特征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深化。從解決證券市場根本性問題出發,我國證券監管部門繼續強化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側重于化解證券市場的深層次矛盾,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措施。股權分置改革是此階段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的監管理念著眼于強化市場監管,市場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明晟、富時羅素等國際知名指數先后納入A股并提高納入比例,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扎實推進,監管理念更加開放、包容、國際化。尊重市場、尊重規律,不能頻繁變動調整規則,必須繼續完善資本市場“四梁八柱”的基礎性制度,成為監管共識。
當前,資本市場的監管理念中多了一份“敬畏”: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多了一份包容,更加規范、透明、有活力;也多了一份開放,更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視野。
強化“看門人”職責
從17世紀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到華爾街《梧桐樹協議》的產生,從全球資本市場發展歷程看,無論是全球性還是國家性的金融萌芽,大都應具備金融生態體系的自我調節性和自我反饋性。我國資本市場建立29年來,將規范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行為與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一并統籌設計,把好市場入口關,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資本市場生態系統有序健康演化。
保薦機構、審計機構、法律服務機構、資產評估機構等,是企業IPO、并購重組不可或缺的中介機構,被形象地稱作證券市場“看門人”。在以充分的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資本市場,中介機構誠實守信、勤勉盡責是解決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制度安排。中介機構“看門人”角色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發行新股與并購重組的質量以及投資者切身利益,關系到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違規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的情況,證監會按照從嚴監管工作方針,始終把證券中介機構作為監管執法的重點對象,在持續開展日常監管、核查檢查的同時,嚴厲查處相關機構違法失職行為,督促證券中介機構歸位盡責。
北京理工大學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冀表示,要狠抓中介機構能力建設,加快建設高質量投資銀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切實承擔起財務信息“看門人”的職責,讓守法、勤勉、盡責成為每一位證券中介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核心工作理念。
吹響深化改革號角
改革是市場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支撐未來經濟增長、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不竭源泉。日前,證監會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布置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條重點任務,包括總結推廣科創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穩步實施注冊制,完善市場基礎制度;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優化重組上市、再融資等制度,支持分拆上市試點;補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短板”等多項改革舉措。
可以預見,資本市場將不斷迎來改革紅利,夯實市場的中長期底部,并顯現出鮮明的特征。
其一,促進形成科技、金融、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產業新格局呼喚與之相契合的資本市場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堅持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改革定位,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機制,補齊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對接的短板,把更多的資本市場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將進一步暢通科技、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循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其二,要成為一個更加透明有效的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認為,一直以來,人們習慣于從融資角度去思考資本市場,但實際上,資本市場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提供通道、平臺,提供風險定價機制。因此,要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實行更加市場化的制度安排,以科創板改革為突破口,加強資本市場頂層設計,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韌性和服務能力。
其三,平衡投融資功能,帶給投資者更多獲得感。
要大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健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大幅提高違法成本,為滿足人民群眾財富保值增值等多元訴求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
近一年來,盡管外部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A股市場體現出來的韌性卻有目共睹。中國資本市場在加快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顯示出更大的活力和韌性,并吸引著更多的海內外投資者入市。我們堅信,中國資本市場的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lsz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