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海信50年,越成長越年輕的秘密

            2019-10-09 18:54:55     來源:光明網

              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3年左右,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僅有8年左右,遠低于美國和日本的平均水平。

              而走過50年的海信,卻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動力,甚至讓“50歲的身體,20歲的心臟”成為現實。

              是什么讓其走上了“逆生長”軌道?

            海信50年,越成長越年輕的秘密

              寧可減少其他投入,也不吝嗇技術上的投入

              海信“技術立企”的基因與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密切相關。周厚健深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在他掌舵下的海信,寧可減少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也不吝嗇在技術上的投入。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1992年,周厚健剛任廠長就首先在研發隊伍中破除“大鍋飯”,實行獎金與開發成果掛鉤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技術人員工資,形成了推動海信技術發展的“特區”制度。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決心,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也是在這一年,海信確立了“技術立企、穩健經營”的發展戰略。

            海信50年,越成長越年輕的秘密?

              海信集團副總工程師、管理提升部副總經理王志剛,是海信人才特區的親歷者。2001年,王志剛畢業于西安交大制冷專業獲博士學位,那時可謂“中國制冷專業的黃金時代”。畢業之時,有幾家企業都向王志剛發出了邀請,經過幾番權衡,王志剛決定“跟著海信走”。

              “我來海信的時候年薪12萬。要知道,那個時候有句話叫‘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就是在這樣一個宣揚知識無用論的時代,海信卻在建研究中心,下大力氣引進博士、招聘碩士來做產品,完全是逆形勢而行。”他表示:海信自上而下,從制度到體系等,真真正正對技術和研發人員的重視,令他很感動。 “對于熱愛技術的研發人來說,這是對我們自身價值的認可。”

              超前研發、允許試錯、開放包容

              進入海信后,王志剛和另外兩名博士組建了9個人的團隊,開始了海信商用空調研發之路,

              一開始,海信并沒有什么技術和經驗。技術人員對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也并不太了解,所以產品剛推出之后,出現了很多問題。“當時壓力很大,停產以后那些半成品、原材料,包括整機庫存、質量賠款等加起來將近有4000萬的損失,對于當時的海信來說,是很大一筆錢。所有人都在懷疑要不要持續做下去,但是周厚健董事長并無指責,還表示堅持要攻克這道難關。”將近20年過去了,王志剛說當時的情況如今仍歷歷在目。

              而在海信,像這種鼓勵創新、允許試錯、用開放的態度擁抱新技術,潛心學習,自我突破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海信激光顯示公司首席科學家劉顯榮經常提到一個細節:在研發激光電視樣機時,前后共做了13個方案,都失敗了。通過一系列綜合性試驗,最終發現原來的方案設計存在問題,必須得推倒重來。這意味著,之前的模具全部作廢,又得重新投入幾百萬去開模。

              “集團領導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這可能是其他技術團隊沒能研發出激光電視的原因。”劉顯榮說。

              “其他崗位的同事搞砸一件事情受到的處罰比較嚴厲,但研發人員有犯錯的機會,相對寬松。”海信激光顯示公司研發部總經理鐘強記得,他剛到海信時,參與研發模組,出了一次質量問題,第一次見到了當時分管集團質量工作的高玉嶺。“我們原以為他會K我們一頓,結果他說公司會給我們交學費,希望我們從中吸取教訓,不要犯了這么錯誤就畏首畏尾,不敢創新了。”

              讓年輕人站上“C位”

              在海信的50年發展史中,從生產電視起家,延伸至白色家電,如今基于優勢走向更廣闊的、toB的新技術領域。而這些變革,都在“技術立企”戰略理念之下,默默地發生。

              而技術立企之本,就是人才。

              “50歲的身體,20歲的心臟”,這之所以能成為海信集團的現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海信的“人才特區”讓其走上了“逆生長”軌道。

              外界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印象難逃“論資排輩”。然而,海信集團資深科學家、海信電子信息集團副總裁馬小航,講述了自己的職業經歷,充分體現了海信的用人觀。

              2001年,馬小航從一家美國公司進入海信集團,從一名工程師進入了技術管理崗位。入職僅3年半時,集團決定外派馬小航去加拿大管理Jamdeo公司,也是為了更好的促進Jamdeo與海信的融合。

            海信50年,越成長越年輕的秘密?

              2011年,馬小航博士(右三)辭去一家美國企業管理者的職務加入海信

              “我當時的水平和能力去帶一個公司是很困難的,我只在中國帶過5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并且是在海信這個大體系的支撐下。加拿大Jamdeo公司是一個獨立公司,包括財務、人資等各種部門。去管理那樣一個公司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馬小航坦陳。海信敢于把這個重擔交給了一個新人去擔,足見海信對于人才,看的是能力而非僅看資歷。

              2015年底,集團又一次大膽任用了馬小航,希望他回國做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從管理50人的團隊,到海外派駐管理2000人的公司,這次再到涉及硬件、結構等許多從未接觸過的技術領域。

              如今,在海信新研發中心,研發人員有 6000多人,且90%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

              對于人才選聘,海信從來不遺余力。自2011年以來,海信堅持總裁親自帶隊,去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招人,重要的人才都是董事長親自去招。同時,每年海信都會對研發隊伍的擴充提出明確指標,并且會在年底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凡是管理層都有為企業尋找人才的義務和責任。

              “能招到人才,再貴也是利潤;招不到人才,再便宜也是費用。”這是周厚健始終強調的理念。

              職銜制,讓人才擺脫“獨木橋”

              馬小航在海信的職場經歷,只是海信用人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案例,在海信并不少見。海信始終堅持“崗能相宜,用人所長”的用人觀,對人才充分信任和授權,并創造讓他們發揮潛能的必要條件和空間,并且讓人才挑戰“跳起來才能實現的目標”,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人的潛能和價值。

              2018年,海信開始實行“職銜制”。這一制度為堅持“技術立企”的海信的人才體系打開一個新的轉型局面。

              “職銜制”是在原來針對研發人員實施的“管理”“專業”雙通道晉升的基礎上,將“專業”通道向縱深打通,在原來的最高層級“專家”之上,又設置了“高級專家”和不同等級的“資深專家”,且最高級的專家薪酬待遇相當于副總級別,研發人員的“專業”晉升通道更暢通了。

              “過去,很多技術人員做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承擔管理職能、帶團隊,這樣才能有職業上升空間。但其實優秀的研發人員通常缺少灰度思維和柔性思維。因為做研發就不能有灰度,不是0就是1,因此技術人才并不適合做管理。”馬小航認真地分析道,“而雙通道就讓人可以更好地發揮所長。”

              另外,無論是選擇“管理”還是“專業”通道,如果有一天你認為不適合做研發或管理時,都可以進行職業通道的轉換。而對于企業來說,也解決了專業人才積累就像“煮不熟的開水”,研發人員可以更加專注于崗位專業上的積累和提升,不斷地精專、極致、“沸騰”起來。

              “怎樣才能與時代同行?我想說,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緊跟時代潮流的50年,讓海信不斷注入活力,所以我們很自信的說:走過50年,海信仍是少年!”在一次演講中,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表示。(永文)

            [ 責編:肖春芳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