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創板企業上市過程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按照規范程序承擔上市委工作,對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進行把關和監督,提升審核工作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公信力。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委員”。
第一屆上市委由38名委員組成,目前,他們已經審議了62家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其中,60家給出的意見是“同意”,2家“不同意”。
這么高的通過率,是否意味著上市委在審議過程中對企業“放水”?顯然不是。
以9月30日的審議會為例,上市委對祥生醫療的審核意見包括:在招股說明書中補充披露在北美、歐洲等主要的競爭對手,與GE、飛利浦等公司在產品性能、客戶結構、價格體系等方面的差異,以及發行人的優劣勢;在招股說明書中補充披露相關技術人員在技術團隊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技術團隊持股比例較低對發行人研發體系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影響。
在發行上市審核中,上市委審議會議是重要環節。在這過程中,上市委所要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把關和監督。
這一點,上交所曾有過解釋:上市委需要對交易所審核機構提出的審核報告和初步審核意見進行審議,包括審核機構的審核問詢是否有重大遺漏、發行人及中介機構的回復是否充分、審核機構初步意見的形成過程和判斷依據是否合理,相關信息披露文件是否有利于市場判斷和投資者決策等。
在對交易所審核報告和初步審核意見進行審議中,參與審核的上市委委員對招股說明書等信息披露文件也會進行審閱,提出需要問詢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提交上市委會議討論的問題,但需要避免對發行人信息披露文件進行不必要的全面重復性審核。
筆者認為,為科創板把好關和做好監督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具體體現,是促進科創板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因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不管是前期科創板上市審核中心向企業和中介機構發出的一輪輪問詢,還是后期上市委的現場提問,都是保障信息披露質量和有效性的重要舉措。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確保問出一家“真公司”,讓市場主體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礎上,對公司的質量和價值進行投資判斷,同時便于接受各方的監督和評判。
今天,科創板運行進入第80天,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33家。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獲得受理并接受上市委的審議,上市委“把關和監督”的作用會持續發揮,為科創板輸送更多高質量的上市公司。
?
(責編:趙春曉、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