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第一枚金屬國徽(新中國的“第一”)

            2019-10-04 10:07: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徽與紅旗。   影像中國   圖②:中國工業博物館內國徽相關照片。   資料圖片   圖③:觀眾參觀第一枚國徽復制品。   影像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

            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國慶一周年紀念日,有關部門臨時趕制了一枚木質國徽,而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光榮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器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前身)。

            1951年5月1日,金屬國徽終于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至今已有68年的歷史。

            親歷者說?????????????????????????????????

            吳嘉祜:97歲,沈陽第一機床廠退休職工,參與了新中國首枚金屬國徽的鑄造

            “這是我一輩子最光榮、最難忘的事情。”吳嘉祜說。

            吳嘉祜上世紀50年代留下的筆記本上,寫著這樣一段話:“國徽國徽閃金輝,我為國徽雕銀坯……忠心常在久相隨,笑看中華展神威。”

            1950年9月,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器廠。此前,天安門及各大部委所懸掛的67枚國徽,全為木制。接到任務后,廠子立馬成立攻堅小組,?28歲剛剛入黨的吳嘉祜有幸加入其中。

            當時,第一機器廠剛恢復生產,鑄造技術雖稍有名氣,但工具設備簡陋。車間用勺爐生產簡單配件,從模具制作到澆鑄成型全憑經驗,要鑄造國徽這樣的高精度鑄件,很有難度。

            黑紀文,話劇《國徽》編劇,為了寫好劇本,他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鑄造國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直接關系到鑄件質量。但當時廠里沒有銅鋁合金鑄造工藝。為了保證鑄件的花紋飽滿清晰,廠子特地從內蒙古和大連運來砂子,內蒙古砂細有黏性,大連砂粗無黏性,兩種砂子混合打鑄型,能保證國徽表面光潔度。”

            吳嘉祜介紹,國徽質地為銅鋁合金,然而兩種金屬熔點相差較大,因此澆鑄的火候時機不易掌握。“工人們經過反復試驗,采取局部澆水、加速冷卻的方法,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吳嘉祜當時負責第二道工序――精加工拋光。這道工序還被細分為五:清理、修補、精雕細琢、刮平、拋光。“我們用鋼絲刷將國徽毛坯凹凸不平處打磨干凈,再用小刀將國徽圖案雕刻出來,刮刀刮平后整體拋光,這樣國徽就如鏡面般光亮。”

            在此期間,沈陽第一機器廠的車間內徹夜燈火通明,工人白天黑夜連軸轉。沒有爐子,工人們砌了個磚爐;沒有化鋁罐,自制鐵罐代替;沒有脫氧劑,用木棒攪拌脫氧;沒有測試鋁水溫度的儀器,就在爐前肉眼觀察鋁水顏色的變化。

            1951年4月,沈陽第一機器廠提前20天成功鑄造出10多枚不同型號的國徽,其中直徑2米的大型國徽于1951年5月1日莊嚴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參觀貼士??????????????????????????????

            中國工業博物館展廳內,懸掛著一枚國徽,與天安門城樓上的同等規格。這枚國徽是2012年,由吳嘉祜老人擔任技術顧問,鑄造工人們按照原來的工藝流程復制的。

            話劇《國徽》,沈陽話劇團創作,將于今年10月6日在沈陽盛京大劇院首演。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3日 06 版)

            (責編:史雅喬、章斐然)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