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付于武:中國汽車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9-10-01 03:30: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付于武:中國汽車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

              從一汽奠基起步,至改革開放后開始發展,再到進入21世紀后的狂飆突進……短短幾十年,新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中國汽車已經不再是國際汽車巨頭的跟隨者、學習者,而是逐步追趕到了同一起跑線,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頗為自豪地表示,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輕量化方面的發展已與世界同步。假以時日,中國汽車完全有可能在這些方面脫穎而出,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缺重少輕到轎車進入家庭

              與汽車打交道50年,付于武親身經歷了中國汽車的成長。“最初我們接觸的都是商用車,車型就幾款,也沒有什么研發、技術創新,有的工廠甚至沒有技術科,更不用提研發中心了。”付于武告訴北青報記者,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時期,汽車是生產資料,車型是解放CA10、東風140、黃河150等幾款商用車,由于中蘇交惡和國際上對中國的封鎖,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異常艱難、緩慢。

              改革開放后,合資汽車企業開始出現,轎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但當時轎車的用途絕大多數仍為公務需要,其昂貴的價格普通百姓無法負擔。“轎車進不了家庭,所謂汽車工業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付于武直言。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中,首次寫進了“鼓勵轎車進入家庭”,中國汽車工業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快速發展。

              幾乎世界上所有汽車企業都陸續在中國投資建廠,中國本土品牌汽車也并沒有因外來的沖擊而倒下,反而越戰越勇,吉利、長城、比亞迪……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中國品牌汽車不斷崛起,并且在技術上,與國際上的差距不斷縮小。“以前,合資工廠想對一款車進行改進,必須得到外方的同意,因為技術來源是外方。”付于武回憶。現在,中國品牌汽車已有了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流程,自己的研發團隊。

              20年發展,世界矚目。

              三個技術方向與世界同步

              中國汽車工業真的發展了。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中國品牌汽車顏值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作為業內專家,付于武則真切地感受到來自國外汽車同行的敬意。“我們自己可能還沒覺得有多好,沒覺得技術上有多大進步,但旁觀者清。從國外同行看我們的目光可以感受到,中國汽車真的有了與他們同臺競爭的能力。”付于武告訴北青報記者,具體來說,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輕量化這三個技術方向上,中國汽車已與世界同步。

              首先是電動化,由于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幾年暴漲。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24.7萬輛,同比增長4.5倍,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并保持至今。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50.7萬輛,同比增長53%。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40.9萬輛,同比增長65.1%。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同比增長53.3%。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65.2萬輛,同比增長59.6%,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全球占比超過50%。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61.7%。在整體車市下降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破百萬輛。

              無論是銷量、市場增速、全球份額,還是產業鏈成熟度、投資熱度等,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近年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道亮麗風景。

              其次是智能網聯化。由于供給、消費雙方需求強烈,中國在智能網聯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進入汽車產業后,中國第一次可以用標準引領產業發展。”付于武自豪地說,在智能化、車聯網這些方面,中國完全可以成為標準的制定者。

              今年1月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公告中指出,發展智能汽車,推動新技術應用,加速汽車產業轉型超越,打造智能汽車乘行經濟新模式,構建數據驅動、跨界融合、共創共享的數字經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信息安全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智能汽車新車占比達到50%,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重點區域示范運行取得成效。

              發力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黑科技”早已成了眾多廠商決勝未來的重要棋子,很多中國汽車品牌與互聯網翹楚就科技配置、智能出行等諸多層面展開合作,這些最新的成果未來也將在出口車型上得到體現,使“電動智能互聯汽車”成為中國品牌的新標簽。

              最后是輕量化。也許普通消費者對輕量化的感受不如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那樣直接,但在產業層面,通過新材料與新制造技術的應用令車身減重,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這樣的技術正是科技革命下中國汽車產業的優勢。在這方面,新造車勢力比較激進。比如前途汽車,它的工廠里已看不到傳統的沖壓、焊接等工藝,因為車身采用碳纖維。當然,傳統車企在輕量化上也并不保守。北汽表示,在“585”整車輕量化工程中,通過輕量化設計和碳纖維等材料的應用,到2017年實現五款明星車型單車降重80kg,后續每三年實現5%的減重。到2020年,北汽乘用車全部換代車型,平均整備質量將降低10%以上。

              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

              28年的快速發展令中國汽車躋身世界汽車之林,但也掩蓋了一些問題和不足。隨著汽車銷量不斷下行,被掩蓋的問題開始逐漸暴露。比如國際化問題。付于武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中國汽車的出口總量一年才100萬輛,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與其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這與中國汽車工業沒有制定好出口戰略有關。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汽車工業起步時,就確立了一定要進入美國市場,一定要在國際上立足的戰略目標。因此,日本、韓國的汽車工業發展非常快,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而反觀我們,“首先是沒有戰略目標,其次是沒有戰術準備,連人家的法律法規都沒搞懂,就貿然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結果連連碰壁,同時也留下了不好的口碑。”付于武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中國汽車企業終于認真思考國際化了。

              另外,由于銷量飛速增長,令中國汽車對創新的追求不強烈,不像華為那樣時刻有危機感。“現在的市場下行,對于中國汽車來說,并不是壞事。”付于武認為,這是一付清醒劑,是中國汽車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中國汽車需要結構性改革,需要產品升級,服務、研發要跟上,技術要快速迭代。”付于武說,現在的競爭沒有加時賽,只有淘汰賽。能活下來、堅持到最后的就是勝利者。

              曲曲折折,不放棄,不認輸。中國汽車用了短短幾十年,從一窮二白走上了世界舞臺。面對中國汽車取得的輝煌業績,付于武感慨萬千,“上世紀80年代,在奧迪焊裝生產線上,機器手上來之前,必須得工人推一下,推到位,夾具夾上才能焊。而這還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制造水平。這一刻,我永遠不能忘。”付于武說,“短短幾十年,自動化工廠到處可見,全世界最好的工廠都在中國。因此,懷疑什么也不能懷疑中國汽車工業,中國汽車消費是剛需,3000萬輛不是頂點,中國汽車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文/本報記者?李東穎

            責任編輯:覃肄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