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一個名字在中華大地沸騰,并響徹全球,她就是“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屠呦呦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時光倒流至20世紀60年代,屠呦呦和青蒿素故事開始的時間。當時,引發瘧疾的瘧原蟲出現強大的抗藥性,原有治療藥物失效,全世界都在受瘧疾之苦。越南戰場上,瘧疾愈演愈烈,越南政府向我國請求支援;在國內,瘧疾也多次大范圍爆發,平均發病率居高不下。
1967年5月23日,我國啟動“523”項目,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員投入到抗瘧新藥的研發中。年僅39歲,卻已在中醫藥研究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課題攻關的組長。
簡陋的設備、匱乏的資源、稀缺的人手,擺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個堪比攀登珠峰的艱難挑戰。3個月里,屠呦呦帶領組員翻閱上百份中國古代醫學典籍,從2000多個抗瘧藥方中精選了640個方藥,開始逐一排查實驗。

在經歷了190次失敗,篩選了300余種中草藥后,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一段關于青蒿描述的啟發,屠呦呦終于在1971年10月4日,發現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臨床階段,屠呦呦又以身試藥,親自證實了青蒿素抗瘧療效的安全可靠。
如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作為青蒿素的重要發現者之一,屠呦呦的這一成果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改革先鋒獎章,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屠呦呦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這位年近九旬的老科學家,全部精力仍放在青蒿素的科研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似乎早在父親給屠呦呦取名字時,就注定了她與青蒿的不解之緣。在屠呦呦的手里,這株小草改變并走向了世界!
策 劃:戰 釗
編 導:肖春芳
宋雅娟
[ 責編:趙清建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