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楊旭
時光飛逝。再過幾個月,我們即將進入本世紀的第三個10年。回望過去20年,產業界經歷了從互聯網到移動、智能科技的突飛猛進,也經歷了市場環境的跌宕起伏。創新和增長是科技發展不變的主題,當我們面對波折或不確定性時,中國有句名言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唯有放眼長遠才能始終向前。
我還清楚地記得10年前的一天,時任英特爾董事長的貝瑞特在北京做任上最后一次公開演講,主題是“鼓舞心志的創新”。當時,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整個產業的信心陷入低谷。貝瑞特的話語擲地有聲:越是危機,越要投資于創新;當危機過去,有長遠眼光的公司,才能把握住機會去引領未來!
貝瑞特的囑咐言猶在耳。現在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有些人感受到的可能是擔憂,甚至有一些悲觀。但我認為,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發展的戰略策略作為目標和導向。今年年初,新上任的CEO司睿博也告訴我,必須要更深刻地扎根于中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要更好地耕耘,要針對中國的市場需求深挖。作為一家在中國市場和對產業生態有著長遠戰略視野的公司,英特爾既放眼長遠,又腳踏實地。我們希望繼續專注于以數據為中心的技術創新和合作,與產業鏈伙伴共創、共贏數字經濟的未來。
首先,放眼長遠,要以長遠的信心,推動未來戰略。英特爾在中國,是與國內的信息通信產業一塊兒共同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貢獻者、受益者。英特爾進入中國34年,走了一條平衡、穩定的道路——我們著眼于國策的方向和產業的需求,持續探索并走好與產業生態系統深度合作的道路,真正做到植根中國、服務中國。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的發展機遇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強勁,特別是規模化效應極為顯著,同時快速設計和響應、成本控制、研發能力、人才規模等優勢突出,也讓中國成為發展的沃土。與中國同行,要有長遠性、戰略性的眼光,用經驗、膽識去預見未來,甚至于見人所未見,堅定長遠信心去做戰略策略的布局,最終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其次,放眼長遠,要以長遠的投入,推動技術創新。產業革命,歸根結底是技術驅動的。技術創新是一場馬拉松,核心能力的不斷累積非常重要——靠自身研發也好,靠并購擴充能力也罷,你需要非常清楚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否得到培養或補充。這樣以清晰的戰略、長遠的雄心,使技術能力一代更比一代好,當然還要不斷地拿它到市場上進行驗證,去看技術是否真正地符合市場需求,甚至是試錯,一旦有問題要馬上調整。
近幾年,英特爾看到智能互聯以數據為中心的趨勢,持續拓展和完善自己的核心能力。過去50余年,英特爾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晶體管密度和計算力的提升。如今,我們以六大技術支柱(制程和封裝、架構、內存和存儲、互連、安全、軟件)為基礎,既有CPU這樣的通用計算技術,也打造了GPU、FPGA、AI芯片這些XPU作為加速技術,形成云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從而解鎖數據的價值,讓以數據為中心的創新在各行各業蓬勃興起。大家看到,不同技術公司對數據的理解不一樣,因而各自的戰略策略和所建立的核心技術能力也不一樣。但從整個業界來看,只有英特爾一家能做到真正的“端到端”的布局,有這么全、如此完整的技術產品組合,這正是我們從愿景、戰略到核心競爭力一以貫之進行打造的體現。
此外,放眼長遠,要以長遠的恒心,推動生態共贏。做強企業,也要做強產業,產業生態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產業建設需要長遠的恒心。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要系統地考慮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問題,始終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加速協同創新——比如硬件創新出來了,相應的軟件以及創新的服務是不是同時都能出得來,這很關鍵。協同創新如果做得好,可以推動產業同步向前走,在這里面,產業意識、共贏精神十分關鍵。
英特爾致力于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智能互聯世界的中堅力量,我們要求自己的創新是站在整體產業的角度,就是說如果光一家創新,產業上的其他合作伙伴并不認同,沒有人跟你一塊創新,這樣也是不行的。反過來,很多趨勢被大家集體認可,通過產業整體的協調更快地驗證,同時創造出來的成果最終通過產業生態系統的支持來部署和推廣,這樣才能使得自己的創新方向少走彎路。這樣每次新的技術出來,整個產業都會跟著相應升級發展,它是一個整體的、長期的、互相依賴且體現各自價值的成功模式。產業共贏的發展道路沒有終點,會形成一個持續的良性循環。
當前,關鍵的戰略轉折性技術,包括人工智能、5G、自動駕駛等,賦予產業界巨大的創新機遇。好戲才剛剛開始,在前進的道路上,波折起伏也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能力撥開迷霧,放眼長遠,去引領未來。對產業界來講,一是要增強前瞻性,提前洞察到其他人還沒看到的東西;二是要有世界格局,要有全球性思維;三是要敢想敢做,具備冒險精神,同時腳踏實地,在實踐中探尋更多合作共贏的突破點。
[ 責編:肖春芳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