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張書林:純電動車產能“超前”,應盡早整合

            2019-09-27 10:17:0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只生產純電動汽車的企業,直接‘貢獻’839萬輛的產能。再加上在建的和規劃的產能,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產能預計超過1000萬輛”,張書林直言,“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產能建設起碼‘超前’10年、20年”。

              張書林認為,“新企業的產業基礎與傳統汽車企業的差距還很大,對于外部資金、技術的依賴程度也很高,讓我們看不到它們的發展后勁。另外,這些新企業還要承受投產5年后仍可能達不到經濟規模、形不成自我造血功能仍然依賴融資的持續發展壓力。尤其是有些企業生存的政策依據尚不充分。可以預見,今后留給這些企業獨立存在的空間并不大”。

              昨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發表了《中經網對話張書林:用技術和資本守住合資股比底線》,認為“長期或過度依賴外企會抑制自主發展,不可能將產業做強”,呼吁“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守住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底線”,在業界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張書林:純電動車產能“超前”,應盡早整合 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副司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張書林 郭躍 攝

              今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繼續深度對話張書林,用他豐富的閱歷梳理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純電動汽車的產能建設起碼“超前”10年、20年

              “我通過匯總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的公告發現,目前國內共有41家企業、集團具備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能力,它們已經在26個省市設立了146家純電動汽車制造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有的可以同時生產燃油車和純電動汽車,有的只生產純電動汽車。其中,只生產純電動汽車的企業,直接‘貢獻’839萬輛的產能。再加上在建的和規劃的產能,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產能肯定超過1000萬輛”,張書林直言,“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產能建設起碼‘超前’10年、20年”。

              在張書林看來,“如此巨大的產能,是《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2015年第27號令,以下簡稱“第27號令”)所沒想到的”。201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第27號令,對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進行規范管理。“我們希望利用高技術門檻,讓那些有一定技術基礎和資本積累的優質企業進來,就是期望能夠出現一、兩匹‘黑馬",張書林頗有感慨地說。

              “但沒想到的是,這么多的企業都能夠邁過這個技術門檻;還有一個沒想到的是,大家的積極這么高,會有這么的企業想進入這個行業。當時申報的、準備申報的企業不少于百家”,張書林坦言,“現在看來,第27號令的愿望是好的,但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為了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發改委在去年12月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張書林分析指出,“在我看來,《管理規定》其實是一個‘清理規范’,它通過提出更高的技術標準,更嚴格的限制條件,把那些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的企業都清理出去。比如,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要求、對每年產能利用率的要求、對研發費用比例的要求、對資本的監管等。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發展新能源的熱情回歸理性”。

            張書林 郭躍 攝

            張書林 郭躍 攝

              新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盡早開放合作、實現聯合重組

              張書林坦言,“近幾年新出現的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純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確實給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活力,并對我國汽車產品正向研發和智能化技術應用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

              “但這批企業與傳統汽車生產企業間先天形成的一種不對稱的生產經營狀態,將使他們承受遠高于傳統汽車企業的經營壓力”,張書林認為,“雖然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進步潛力遠大于傳統汽車,但新能源汽車形成對傳統汽車的全面競爭優勢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還會有相當長的市場并存期。這就給一些純電動汽車企業能否在競爭中持續生存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他強調,“這批純電動新企業的產業基礎與傳統汽車企業的差距還很大,而且它們對于外部資金、技術的依賴程度也很高,讓我們看不到它們的發展后勁。另外,這些新企業還要承受投產5年后仍可能達不到經濟規模、形不成自我造血功能仍然依賴融資的持續發展壓力。尤其是有些企業生存的政策依據尚不充分。可以預見,今后留給這些企業獨立存在的空間并不大”。

              “在應對傳統的競爭格局之余,這批新企業還將應對具有后發優勢的合資企業及強勢的外商獨資企業的競爭”,張書林嚴肅地說,“嚴峻的競爭形勢必然帶來企業的退出或重組,這批新企業將不可避免地不面臨經營困難甚至生存危機”。

              “在如此嚴峻的發展形勢下,希望企業識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長遠設計,做好長遠發展戰略規劃,彌補短板應對各種挑戰;希望企業少一些浮躁和幻想、多一些危機意識,認真思考今后的出路,主動及時做出應對危機的決策”,張書林直言不諱地說,“希望企業能超越競爭、放低身段盡早從開放合作開始,最終實現聯合重組,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機制和產品最優、效益最佳的規模化競爭優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躍躍 郭躍)

              (個人簡介:張書林,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副司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在汽車行業工作了五十多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責任編輯:劉洋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