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中國70年的輝煌發展歷程,北京市文化建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化建設專場,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廣播電視局和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負責人亮出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組成績單。
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達7131個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曹鵬程介紹,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出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1+3”政策措施,建成了市-區-街鄉-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公共文化設施達到7131個,形成了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公共圖書服務、文化活動、公益演出三大公共文化服務配送體系,精準對接市民文化需求。
數據顯示,1978年北京市8個市屬藝術院團演出總場次1992場,國內觀眾294萬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萬元,到2018年,全市139家營業性演出場所全年演出達到24684場,平均每天上演近70場,吸引觀眾1120萬人次,演出收入17.76億元。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國際舞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曹鵬程介紹,北京制定了非遺條例,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建立15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推動認定了12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3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國際舞臺綻放魅力,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4年APEC會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9世園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家重大活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的對外文化交流始終積極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推動與各國各城市文明交流互鑒,展示中國文化魅力,促進民心相通。除了配合外交重要時間節點、重點工作需要外,還組織開展了多類型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動,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增進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全市平均每年舉辦展覽600余項
隨著博物館策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全市平均每年舉辦展覽600余項、活動逾千次,年服務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市文物局凌明局長介紹,十八大以來,北京頒布實施文物相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共9部,地方標準14項。同時,北京的文物保護資金投入逐年加大,十八大以來市級財政撥付文物保護事業經費累計達52.80億元,項目2096個。
此外,2012年至2018年,北京市配合城市副中心、世園會、新機場、冬奧會等國家及市級重點工程,完成各類考古勘探工作1700余項、勘探總面積達2億多平方米,相當于把整個北京三環以內都勘探過一遍;考古發掘500余項、發掘總面積約60萬平方米。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各類遺跡16000余座,出土文物共約31000余件(套)。
“投貸獎”累計支持項目1354個
本市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負責人董殿毅介紹,2019年1-7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6803.7億元,同比增長9.3%。今年1-5月,“文化+互聯網”領域實現收入占文化產業收入的42.8%,北京已成為動漫游戲、自媒體、知識付費等新業態創業公司的聚集地。
近年來,緊密銜接“疏整促”專項行動,北京市積極推動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相關工作。從百年首鋼到798,從郎園到751,工業遺存與現代文明相融相生,夜游博物館、24小時實體書店、深夜劇場,還有不打烊的電影院、紅紅火火的文化綜合體,正點亮整個“夜京城”。
為增強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北京市推出“投貸獎”聯動政策,通過“政策+市場化平臺+服務+生態圈”的模式,實現企業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和財政支持資金的無縫對接,在大幅提升文化企業融資成功率的同時,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截至2018年底,“投貸獎”累計支持項目1354個,支持金額7.95億元,拉動投資700.82億元,放大倍數達88.15倍。
(責任編輯:DF353)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