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以來,市場再度上演成長股行情,投資者對于成長風格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什么是成長策略?不同的成長策略之間有什么區別?該如何布局?這些也是我自己今年以來時常思考的問題。今天講講自己對于成長投資的定位,也講講同樣的成長型基金中不一樣的成長屬性,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做好成長方向上的配置。
偽成長與真成長
“什么是真正值得我們布局的成長股?”
這個問題是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作為2014-15年“瘋牛”的親歷者,當年那一堆的成長股依然歷歷在目,以樂視網(300104,股吧)為代表,從市盈率到市夢率,從百億市值暢想千億市值,一系列的精美絕倫的故事與夢想,最終導致市場用了整整4年多時間來消化,其中還包含了大量類似樂視網這樣無法撫平的傷痛。
所以,個人認為,成長股的投資,首先需要區別的就是偽成長與真成長,而兩者最核心的區別就是盈利以及盈利質量的可持續性。
也許,偽成長也會有階段性的“春天”,但是長期而言,真正值得我們布局的成長只有“有價值的成長”,映射到基金投資,在成長型基金的選擇上,我也堅持只選擇能“長期把握優質公司成長價值”的基金,就是偏價值成長的基金。
一樣的成長投資,不一樣的成長策略
當然,即使同樣是價值成長,因為基金經理的成長路徑、能力圈、方法論與價值觀的不同,最終,體現出來的成長投資風格也會有很多差異,而理解這些差別,是更好地配置成長型基金的前提。今天以中歐基金的三位價值成長型基金經理為例,講講其中的差別。
這三位分別是王培(中歐行業成長)、周應波(中歐時代先鋒)、周蔚文(中歐新藍籌(166002))。
1、選股層面,對成長性的選擇角度不同
之所以三位都定位偏向成長,是因為他們在方法論上都更傾向于依靠企業未來的收入和利潤的高增長來獲得回報,更強調公司未來的價值要遠大于公司現在的價值,因此,相同的是三位都偏好成長性行業及科技類公司,但相互之間的差異點在于對成長階段的選擇和研究公司的角度不同。
(1)成長階段的選擇不同
從企業生命周期角度來看,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成長性、競爭格局、競爭優勢不同,對應的企業價值及確定性也就不同。王培之所以被稱為“白馬王培”,應該是他更多選擇已經建立競爭優勢、“高質量高成長”的白馬股,他曾表示,白馬公司的信息透明,適合邏輯推演,具有天然優勢。與之相比,周應波(科技成長波)更偏好處于爆發階段的成長性行業和成長股,偏“中盤成長”風格。而周蔚文的重倉股沒有明顯的市值傾向,屬于“成長聚焦”的風格,更看重行業的2-3年或更長時期內的景氣趨勢。他傾向于在景氣行業內選擇最好的成長型公司,最終呈現的選股結果往往介于王培與周應波之間。這些方面的差異,從過去這些年前十大持倉的平均市值、ROE也基本可以得到佐證。
(2)商業模式的偏好不同
與價值投資相比,成長型基金經理對商業模式的偏好差異可能更大一些。以科技類公司為例,王培更喜歡投資模式和內容,注重社會變革中產業和模式變遷帶來的機會,如傳媒和服務業;周應波更喜歡挖掘硬件的機會,注重由于產能利用率提升和新產品周期帶來的業績階段性爆發;周蔚文則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研究各細分領域長期的景氣趨勢上,在景氣趨勢最為確定的細分上進行前瞻性布局,如5G通信。
2、組合構建,超額收益的來源不同
(1)王培的持續性
王培更偏向自下而上精選具備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個股,通過拉長時間維度,預判未來大的社會發展趨勢,從而精選出更具持續性的公司,長期持股獲得回報。根據他過往的持倉數據可以看到,他會根據公司盈利周期與趨勢,在組合內做階段性加減倉調整。他對公司層面的要求更為苛刻,注重公司品質以及長期競爭優勢。因此,總體上呈現出“白馬成長”風格,持股周期相對較長,對股價階段性表現的容忍度會比較高一些。
(2)周應波的爆發性
周應波的投資風格呈現出自上而下的景氣度投資傾向。針對不同子行業分辨投資標的的景氣度和爆發性,并及時調整組合的方向。同時,他擅長逆向投資,對行業接下來2-4個季度的景氣度預判頗為精準。他的投資方法對倉位的有效性要求較高,而且這種景氣度的判斷需要大量的信息反饋和強研究支持,而一些黑馬公司的呈現讓他的組合具有爆發力。總體上,周應波持股周期相對偏短,持股更為分散,適用的市場場景更廣,但操作的難度更高。
(3)周蔚文的確定性
周蔚文是基金行業里為數不多的投資老將,十分低調,屬于“深藏功與名”的基金經理。他傾向于選擇未來2-3年或更長時期內景氣趨好行業內的好公司,認為絕大多數公司靠天吃飯,并沒有永遠的好行業與好公司,只有行業利潤高速增長時,公司利潤增長才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他傾向于用行業的大趨勢確保個股小趨勢的確定性,“優中選優”,先精選景氣趨勢向上的好行業,再從中精選行業內最好的公司,從而獲得雙重確定,確保成長的確定性。總體上是先行業后個股,持股周期較長,行業集中度相對偏高。
布局成長的一點思考
對比了以上三位成長型基金經理,我們就會發現,同樣的成長型投資思路之下可以演繹出完全不同的投資風格,但所有的成長都更依賴于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判斷――與深度價值(基于企業現有價值)相比,成長型投資的不確定性更強,難度也更高,更需要專業化的研究能力。
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知,在我看來,非專業投資者其實是比較難駕馭成長型投資的(尤其是與復雜多變的科學技術相關的板塊),因此,配置成長型基金往往是對個人能力圈的一種有效補充,這也是我配置成長基金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今天舉例的三位成長型基金經理的代表作,希望對大家接下來的成長型基金配置有一定作用。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